本报讯(记者王超 通讯员郭林)今年以来,渑池县依托新时代文明实践中心(所、站),综合运用积分制、红白理事会、村规民约等方式,持续推进移风易俗工作落地见效,有效引导群众摒弃陈规陋习,培育文明新风。
该县制定并推广治丧倡导性标准和约束性措施,指导全县135个行政村建立健全节俭办理红白事自治制度。截至目前,所有行政村已完成相关标准与措施的制定,其中106个村进一步优化调整了红白理事会组织,修订完善村规民约和红白理事会章程,明确婚丧事宜的礼金、酒席规模、餐费、烟酒价格上限等,切实减轻群众人情负担。
依托“我们的节日”“德孝文化进万家”等系列活动,该县在传统节日期间,组织开展移风易俗、孝老爱亲等活动310余场,覆盖群众3.9万余人。同时,开展新时代文明实践“赶大集”活动50余场,累计服务群众5.1万余人。该县文艺工作者还创作推出《移风易俗树新风》《移风易俗说彩礼》《寸草春晖》等文艺作品,以快板、戏曲、小品等形式传播文明理念,广受好评。
注重典型引领,该县深入挖掘道德模范、身边好人等先进典型,广泛开展宣传学习活动。目前,全县共评选出各类乡村光荣榜人物576名。其中,坡头乡茹窑村党员教师杨俊峰3个女儿出嫁“零彩礼”的事迹,作为全省移风易俗典型案例被多家省、市媒体报道。此外,该县严格执行党员干部操办婚丧喜庆事宜报备制度,发挥党员干部带头作用,引领群众转变观念、践行新风。
在创新治理模式上,该县鼓励村(社区)利用综合服务设施设立“乡村大食堂”,整合组建宴席服务队、邻里互助队等志愿力量。仰韶镇韶华村首创“公约上墙+集中办宴”双轨机制,打造移风易俗厅,实行“集体帮厨”模式,使红白事成本直降60%,群众满意度达98%。
以“文明积分”激发群众参与积极性,是该县又一创新举措。城关镇新华社区率先建立“文明行为量化评估体系”,设置八大类32项积分指标,并将积分与社区服务、创业扶持等优惠政策挂钩。今年以来,已有210人参与积分兑换,置换特色课堂1100课时,有效激活基层治理内生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