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金融·经济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明生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地坑院:
黄土下的建筑智慧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地坑院,被誉为“人类穴居的活化石”,尤其以三门峡市陕州区的地坑院为代表,是我国传统民居的独特形态,已有4000多年历史。它不仅是黄土原上的居住奇迹,还蕴藏着深厚的建筑智慧。

    就地取材。地坑院分布于豫、晋、陕、甘等地的黄土原区,该区域土质属湿陷性黄土,干燥时强度高、可塑性强。古人利用其干旱少雨、土质坚硬的特点,直接开挖土体建房,施工低耗、无污染,生土还可回填复用。

    与自然共生。地坑院以“减法”营造,向下挖掘6米—7米深、10米—15米见方的院落,再于四壁凿窑洞。建筑与大地融为一体,地下结构抗震性能优良,拱形窑体受力合理,体现出“天人合一”的生态理念。

    整体规划分期建造。多数地坑院历经数代人才完工,但初始即有整体布局。住户可依财力分步修建,却不偏离原有规划,最终形成功能齐全、主次分明的院落,契合现代“一张蓝图绘到底”的可持续理念。

    天然保温节能。厚土层导热系数低,窑洞内夏凉冬暖,温度常年稳定在10℃—20℃之间,堪称“天然空调”,极大节省能源。

    雨水利用与防渗系统。院中设积水窖与渗水坑,收集雨水供日常使用;屋顶以夯土封实,防雨水倒灌,展现古人对水资源的巧妙管理。

    结构与装饰融合。窑洞拱形结构本身已具功能,但匠人常以青砖勾缝、报纸裱墙、剪纸饰窗,墙头施以雕琢,体现质朴而精致的美学。

    隐蔽性与防御性。地坑院与大地浑然一体,在古代具备良好隐蔽性,可避战乱匪患,是因地制宜的安全设计。

    作为先民智慧的结晶,地坑院的营造技艺与生态理念,至今仍为现代建筑设计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    (三门峡市首席科普专家 夏雪峰)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明生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金融·经济
   第07版:文旅·综合
   第08版:视点
传承弘扬伟大抗战精神
维护货币权威 筑牢反假防线
深化数字化转型 助企涉外业务安全高效
“双线”反诈 守好百姓“钱袋子”
电子化“全覆盖” 效率高风险小
开展消保教育宣讲活动
学习贯彻全会精神 纾困解难助企发展
开展秋季开学食品安全检查
助力科技型中小企业提升核心竞争力
提前完成年度民生实事电网工程建设任务
黄土下的建筑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