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明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明生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9月10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杨卫卫:
十五载坚守,点亮精神障碍患者的希望之光
本报记者 何东升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在灵宝市,有一位令人敬重的基层医务工作者——杨卫卫。他十五年如一日,坚守在精神障碍患者社区康复一线,用爱与责任为患者及其家庭驱散阴霾,带来希望的曙光。

    2008年,杨卫卫从河南中医学院中医学本科毕业,怀揣着对医学的热忱,投身河南省首届医学毕业生下基层活动。一年后,他被分配到灵宝市焦村镇卫生院,从事精神卫生工作,自此与精神障碍患者结下了不解之缘。

    在该院精神科的5年里,杨卫卫从一名普通医师成长为科主任。他目睹患者因经济困难放弃治疗、因家人照护不周反复停药导致病情复发,这些场景深深刺痛了他的心,改变现状的愿望愈发强烈。一次查阅国外文献时,他了解到“去机构化”的精神疾病治疗服务模式,即综合医院治疗与社区康复相结合,这让他眼前一亮,内心涌起强烈的使命感:“我要改变现状!”

    为实现这一目标,杨卫卫踏上艰难的学习之路。2016年,他挑灯夜战,成功考取新乡医学院医学心理学研究生。读研期间,他奔赴北京、广东等地拜访专家,学习先进的康复理念和技术,更加坚定了为患者服务的信念。

    2019年研究生毕业后,在导师杨世昌教授的支持下,杨卫卫申报了三门峡市引进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团队)科技合作项目。他白天四处调研,晚上熬夜撰写方案,常常工作至凌晨。首次到郑州进行项目答辩时,面对13名专家的提问,他沉着应对,赢得了认可与鼓励。

    一个月后,项目评审通过并获得资金支持,灵宝市第一个精神障碍社区康复场所建设提上了日程。然而,建设过程困难重重。为寻找合适的场地,杨卫卫冒着严寒酷暑,跑了6个乡镇19个地块。在五亩乡考察时,突遇暴雨,他浑身湿透仍坚持看完最后一个地块。当地政府和村民的热情支持,让他确信找到了理想之地。

    建设过程中,质疑声不断涌现:“患者愿不愿意来?”“出现意外怎么办?”杨卫卫白天监督施工,晚上研究社区康复服务内容,还抽空走访患者家庭。起初,家属并不信任,他便耐心讲解理念,带他们参观体验,信任在真诚的交流中逐渐建立。

    康复站的建设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帮助。没有树苗,患者家属主动捐献;不会种菜,他们手把手地教。养殖的20只兔子一夜死亡,杨卫卫充满了挫败感,但患者家属赶来指导,帮助他们重新开始。第一批蔬菜丰收时,患者们喜悦的笑容让杨卫卫觉得所有的辛苦都值了。

    2022年,第一个康复场所正式运营。看到患者通过种植蔬菜瓜果获得收入,买上新衣服时开心的模样,杨卫卫眼眶湿润了。患者亮亮说:“杨医生,这里就是我的家,我找到了活着的价值。”这句话让杨卫卫深受触动,更加坚定了继续前行的决心。

    如今,在涧东康复站里,康复人员弹奏乐器、演唱歌曲,声情并茂;还有人在专注地学习绘画。焦村康复站中,十几名康复人员在宽敞明亮的室内进行体育运动和躯体训练,笑容满面。五亩康复站的种植、养殖场地里,患者们在劳动中锻炼技能,重拾生活信心。

    2024年,在灵宝市委、市政府的支持下,该康复场所成功申报精康融合全国试点,这也是河南省唯一的一个,目前灵宝市各项指标位居全国前三。如今已建设了6个康复站,但杨卫卫深知运营更难,每个康复站都要建设标准化食堂,完善消防设施,确保患者得到妥善照顾。

    为让患者更好地康复,杨卫卫不断探索新方式:引进音乐治疗师,与灵宝市职业中专合作开发职业康复训练课程……看到患者乐队表演节目、售卖早餐获得收入,他无比欣慰。

    多年来,杨卫卫对家人充满了愧疚。一次周末要加班去康复站,儿子拉着他的衣角问:“爸爸,你什么时候能陪我玩?”那一刻,他心如刀割。但现在,带孩子到康复站帮忙,看到儿子在社会实践报告中写“我为爸爸的工作感到骄傲”,他又觉得所有的付出都值得。

    康复站的患者和家属对杨卫卫感激不已。康复患者蒙恩说:“来到这儿,我不孤单了。老师教我们管理情绪、做手工,我现在能自己做作品,特别有成就感!这里像大家庭,大家互相理解、鼓励,我感受到了尊重和温暖。”

    康复患者家属也纷纷致谢:“以前为孩子的病操心受累,来到康复站后,老师教他学技能、耐心陪伴,孩子能做手工、参加活动,人也开朗多了。这帮到了孩子,也让我们家轻松不少。感谢康复站,感谢杨院长和老师们的付出!”

    在杨卫卫的带领下,康复站团队不断壮大,服务内容日益丰富。涧东康复站负责人荆新珍说:“在‘康复赋能、社会融合’理念的指导下,我们打造了爱心超市、面点制作、音乐治疗等特色服务。康复患者在这里不仅是接受治疗,更是学习技能、重建自信、融入社会。”

    五亩康复站负责人齐钏龙表示:“我们强调农疗不仅是为了康复,更是为了重建生活。我们开展花卉种植、桑蚕养殖,让学员边康复边增收。我们的理念是‘既要恢复功能,更要找回尊严’。很多患者在这里重新学会技能,找到归属感。”

    杨卫卫的事迹感动了身边的人。今年暑假,一位社区工作者走进康复站,看到患者们在音乐治疗室排练节目、在农疗区养殖禽畜、在社区厨房学包包子,深受触动,她在报告中写道:“原来真正的康复,从不是彻底消除阴影,而是学会与阴影并肩,始终相信光的存在。向每一位精神障碍社区康复社工,深深致敬。”

    15年来,杨卫卫从零开始,已帮助40多名患者回归社会。每当走在康复站的田间地头,看着患者劳动的身影、听着他们的欢声笑语,他就知道这是自己毕生追求的事业。这条路还很长,但他和团队会一如既往地走下去,帮助更多患者找回生命尊严和生活美好。

    “作为一名基层医务工作者,我深知精神障碍患者不仅需要医疗救治,更需要社会接纳和康复支持。”杨卫卫说,“我们充分发挥党建引领赋能作用,打造‘党建+精康融合’品牌,通过农疗、工疗等特色康复模式,让患者在获得收入的同时重拾自信。目前已建成6个康复站、9个康复点,帮助46名患者实现辅助性就业,年产值突破18万元。这项工作让我更加坚信:有温度的医疗,才能真正照亮患者的回归之路。”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明生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金融·经济
   第07版:文旅·综合
   第08版:视点
十五载坚守,点亮精神障碍患者的希望之光
移风易俗浸润民心 文明新风吹遍社区
党建引领筑堡垒 防汛一线显担当
重温革命历史
宣讲德孝故事 弘扬传统美德
组织爱心捐款 助力慈善事业
相约在水岸 锦绣共此时
“三下乡”惠民生
廉政宣教入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