灵宝剪纸历史悠久,其起源可追溯至东周时期。据传某年春节过后,桃林塞(今灵宝一带)瘟疫流行,百姓深受其苦。恰逢老子骑青牛途经函谷关,青牛口吐血块(即牛黄),乡医将其牛黄分予患病百姓,患者服后皆恢复元气。百姓视青牛为救星。此后每年农历正月二十三,家家户户都会用黄棱纸剪“金牛图”贴于门上,意在避疫求吉、除恶压邪,还流传下民谣:“新春正月二十三,太上老君散仙丹,家家门上贴金牛,一年四季保平安。”这便是灵宝剪纸的最初雏形。
发展至汉、唐时期,灵宝剪纸的应用场景逐渐丰富。民间妇女就开始用金银箔或彩纸剪成各类花草图案,用以美化装饰生活,让剪纸从“避疫符号”逐步走向“审美载体”。到了明、清两代,灵宝剪纸迎来发展高峰,从常见的窗花拓展至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服饰,如云头鞋面、小孩衣帽、妇女头巾,还是家居装饰,如门窗亮方、顶棚、枕头、板围子,都能见到剪纸作品的身影。因制作工艺简便,兼具美观与实用性,剪纸深受群众喜爱,逐渐融入民俗生活。逢年过节剪窗花添喜庆,婚丧嫁娶用剪纸布置居室,剪纸成为民俗活动中不可或缺的元素。
从艺术分类和特色来看,灵宝剪纸主要分为单色和染色两种,制作以剪为主,也有刻纸形式。在长期传承中,它自然形成了粗犷、质朴、率真、浑厚的艺术特色。其中,窗花是主要表现形式,题材多以花鸟草虫、人物等为主,风格质朴单纯、美观大方。顶棚花、角花、墙围花、炕屏花、双喜字及灯花、壶花、盆花等,则常与民间婚俗结合,用来装饰喜房,传递婚姻美满、多子多福的美好祝愿。此外,还有两类特色剪纸,一是“彩灯剪纸”,每逢元宵佳节,人们用其装点彩灯,增添节日氛围;二是“纸扎剪纸”,用于庙会祭神和丧葬用的纸扎,图案有建筑纹样、花鸟,以及“二十四孝”“三娘教子”等宣扬儒家礼、孝、仁、义思想的历史故事。
在制作手法上,灵宝剪纸通常采用叠剪、单剪、阴刻、阳刻相结合的方式,线条流畅,构图简练、造型神似。刀刻是另一种重要形式,其工具经历代艺人改进,已有10多种规格型号,可根据画面需求灵活选用。尤为特别的是刀刻所用的“刻板”(又称蜡版),为艺人特制,制作奥秘通常不外传,正因刀具与刻板精致,所镌刻的作品古拙严谨,极具金石韵味。
灵宝剪纸多为农村妇女的业余创作,是当地民众寄托思想、表达情感和美化生活的重要艺术手段。其中蕴含着丰富的地方风俗和民间艺术信息,具有极高的研究价值。2008年,灵宝剪纸成功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项目名录,这份流传千年的艺术瑰宝,得以被更广泛地保护与传承。 (李连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