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6月,中国散文学会会长叶梅的长篇小说《神女》由作家出版社与重庆出版社联合出版。在中国当代文学的发展历程中,抗战题材始终占据着重要位置,《神女》则是历史记忆的文学再现和抗战叙事的创新,其以独特的叙事视角和深厚的文化底蕴,为抗战文学开辟了一个新的表达空间。这部历时10年用心血和家国情怀创作的作品,不仅是对历史的文学再现,更是对民族精神的深刻挖掘与艺术重构。
《神女》以1933年至1945年的长江三峡为时空背景,通过覃九和一家的命运沉浮,串联起宜昌大转移、石牌保卫战等重大历史事件。这种以小见大的叙事策略,使这部作品既具备史诗般的恢宏气度,又不失细腻动人的情感表达。
叶梅将个人命运与历史交织,以现实主义的厚重与浪漫主义的诗意,构建了一个既真实又充满艺术张力的文学世界。《神女》突破了传统抗战小说的叙事范式,作者没有简单地塑造高大全的英雄形象,也没有陷入二元对立的叙事窠臼,而是将视角下沉至三峡地区的普通民众——船工、纤夫、农民、商人和妇女,通过他们的日常生活和战时抉择,来展现中华民族在危难中的坚韧与血性。这种平民化的叙事视角,使作品具有更广泛的情感共鸣和更深层的文化内涵。
《神女》最突出的特色在于将长江作为叙事的核心意象。长江不仅是故事发生的物理空间,更是承载文化记忆的精神符号。叶梅通过对长江流域自然景观、民族风情和人文精神的深入刻画,构建了一个独具特色的文学地理空间。这种将地域文化与宏大历史相结合的叙事方式,使作品在历史真实性与艺术感染力之间找到了完美的平衡。本部作品从叙事结构、人物塑造、文化隐喻、美学风格四个维度,将三峡地区当年的抗战史事,全方位、多层面呈现在读者面前,使读者勿忘国耻,铭记历史,从而激发中华儿女的爱国情怀。
叶梅对民间生活的描写充满了人类学意味。她细致地记录了船工们的劳作方式、纤夫们的协作机制、商人们的交易习惯,这些看似琐碎的日常细节,构成了特定历史时期社会文化图谱。作者通过这些细节描写,成功地再现了抗战时期长江流域的社会生态。
故乡是作家成长的摇篮,叶梅出生在湖北恩施的巴东县,她对这里充满深厚的感情。举世闻名的长江三峡让她深感自豪,三峡神女的动人传说,为她带来丰厚的艺术滋养,触发她的创作灵感;伟大爱国诗人屈原,给她带来浪漫主义文学与楚文化的深刻熏陶;从儿时开始聆听大人们讲述的三峡抗日故事,深深地感动着她,在她的文学园地里生根、发芽。
叶梅为了写好这部长篇小说,广泛收集三峡抗战民间口述史、家族史,深入钻研文献记录,再通过艺术创造,着力还原三峡抗战的生动场景。正如叶梅所言:“如今我们面对庄严浩荡的壮美山河,怀念那些为此献身的英勇无畏的爱国志士,眼观动荡的世界风云,不能不更加珍惜与呵护我们脚下的每一寸土地。”
在《神女》中,凤娘是焕发着神女光彩的动人女性形象,闪烁着三峡文化的瑰丽光芒,也承载着叶梅的文化与审美理想。凤娘是出身于乡绅人家的三峡女子,有着如同三峡一样的惊世之美,有着神女一样的神秘莫测,她从小就喜爱识别中草药,又是通英语、懂医术、追求革命的现代知识女性。因为抗婚、叛离封建旧家庭与参与革命事业,她被父亲带乡丁追杀,被官府通缉,被黑社会绑架……一次次受难,却一次次逢凶化吉、死里逃生。她错失与情人的姻缘,却收获了与救命恩人覃义蛟的美好爱情。
在她周围,还有覃玉蛟、秀儿等美丽可爱的女子,或知书识礼,深明大义,抗日救国,或心灵手巧,吃苦耐劳,也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神女》通过对覃玉蛟、凤娘等巴东人群像的成功塑造,深化了作品主题的思想内涵,让读者看到,人民的力量决定了战争的胜利,人民的精神书写英雄的史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