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36名身着红色马甲的小记者走进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聆听刘少奇同志当年起草《论共产党员的修养》提纲的故事。
“原来‘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纪律是从红军时期就有的!”在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参观时,一名小记者在笔记本上郑重写下感悟。这些都是三门峡市深挖红色资源、构筑廉洁防线的真实写照。
近年来,我市把红色教育和新时代廉洁文化建设相融合,深挖本地红色资源,将散落在卢氏、灵宝、渑池等地的革命遗址串珠成链,打造“红廉融合”教育矩阵。今年上半年,仅红二十五军军部旧址、五里川靖华故里陈列馆等场馆便吸引参观者7万余人次,230余家单位进行了廉政教育,红色热土焕发出崇廉尚洁的时代新韵。
红色足迹里的廉洁密码
“这双草鞋,见证了《三大纪律八项注意》的诞生。”在卢氏县官坡镇兰草村红二十五军长征纪念馆,讲解员讲述着那段往事。1934年冬,红军战士因借用群众草鞋未及时归还被严肃处理,军政委吴焕先据此完善纪律歌曲,后传唱全国。如今,该红色教育场所每年吸引5万余名党员干部前来接受“纪律之源”的精神洗礼。
廉洁基因遍布青山绿水。在卢氏县沙河乡姚雪涛烈士陈列馆,一张泛黄的“干粮分配记录”让参观者驻足——1947年,卢氏县委副书记姚雪涛在突围时将全部干粮分给伤员,自己以野果充饥。先辈们“宁饿肚皮不破规矩”的操守,至今仍震撼人心。目前,该馆已接待1.2万余人次来此参观学习,成为卢氏县乡镇干部入职“必修课”。
让红廉文化“活”起来
如何让红色廉洁故事直抵人心?三门峡市打出“红色+文化”“科技+文艺”组合拳。灵宝市振宇红色文化教育中心,6000件红色藏品与1.5万枚毛主席像章构成“廉政思想长廊”,VR技术还原了“陈廷贤冒死引路”的场景——1934年,货郎陈廷贤被红军严明纪律感动,带领红二十五军跳出敌人的包围圈。“当年群众为何舍命护红军?答案就在‘不拿群众一针一线’的铁纪里。”该中心负责人说。各种红色藏品特别是30多万份报刊打造的“动态廉政矩阵”,使百万参观者深受触动。
渑池县运用不同艺术形式激活红色记忆。情景剧《碧血丹崖》讲述了解放战争时期发生在渑池的“狼牙山五壮士”式故事,歌颂了3名共产党员在弹尽粮绝、陷入重围时纵身跃下悬崖的英雄气概;专题片《一份千字手稿》,聚焦刘少奇起草撰写《论共产党员的修养》;八路军渑池兵站旧址网上展馆,让红廉力量隔空传播。许多年轻干部表示:“隔着屏幕也能感受到信仰的力量。”
红廉融合赋能乡村振兴
用好用活“家门口”红色资源,让红色廉洁文化不仅涤荡心灵,更成为振兴老区的“金色名片”。卢氏县以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为轴,串联6个乡镇20多个村发展红色旅游,年综合收入突破5000万元。在官坡镇兰草村,昔日的军部旧址已升级为可容纳120人的培训教育中心,带动周边农户发展民宿、餐饮。“过去觉得清廉是干部的事,现在明白诚信经营既是守规矩更是生财之道。”这是村民老张从展馆学来的“生意经”。
这种转化在灵宝市朱阳镇更为直观。该镇大村村,是红军长征从卢氏进入灵宝沿途“红军村”之一,“长征国家文化公园”(灵宝朱阳段)重点遗址。如今,该镇实现了红色研学教育、草甸观光、产业观光、乡村休闲旅游有机融合发展精彩蝶变,每年接待红色旅游游客1万余人,带动老区农家乐、特色农产品消费和销售等,增加村群众收入,红色文化旅游成为注入乡村振兴的新动能。
目前,卢氏县扩建“长征国家文化公园”(卢氏段)已对外开放,灵宝市筹划建设“红色廉洁家风馆”……
以“红”育廉,以“红”融廉,三门峡市全力打造红廉文化“主阵地”,以“沉浸式体验”开展党性教育、廉洁教育,把握红廉文化时代价值,推动红廉文化建设走深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