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北京雍和书庭一次采访中,听到刘庆邦老师当面坦言:“写作时必先自己动容,作品方有力量打动他人。”这份创作信条根植于《挂在墙上的弦子》一书。书中同名小说,讲述了一个真实故事:一位城市姑娘为琴师弦音所动,毅然追随他去乡间生活,在困顿岁月里仍紧握对音乐的热忱——每每说起,刘庆邦亦难掩动容之情。
刘庆邦的创作不仅关乎情感投入,更有着精妙的艺术风骨。“每写一篇,事先必为之定调。调子不准,弦便喑哑。”《终于等来了一封信》中农家少女方喜明日日夜夜执着守望;《花篮》中矿工以废弃炮线编织出美的倔强;《蛙牛大了》里文明灿养牛蛙的寓言式辛酸……每一篇故事都有调子,每个主人公都在时代洪流中起伏挣扎,因一份朴素的执着,而闪耀着人性的光芒。
尤为可贵的是,刘庆邦将目光投向了容易被宏大叙事忽略的“无故事背景”的普通人。他以平民视角切入日常,让真实故事匍匐于豫东大地上。《花篮》中,矿工杨师傅与宋师傅这对昔日亲密搭档,因利益生隙而疏远。杨师傅后半生的执念,就是当初那个自己看大的孩子,长大后会回来看他。而宋师傅的话点了题:“月如其人,当我们心很亮的时候,我们看到的月亮才是最亮的。”普通人最普通的微妙的关系,道破了平凡人心中那份澄澈的期待。刘庆邦正是于这素常烟火里,用慧眼撷取微光,将人们的心灵点亮。
小说集的魅力,在于它通过个体命运的精细描摹,折射出时代变迁的壮阔波澜。书中8篇短章与1部中篇,延续了他对农村、煤矿、城市三大生命土壤的深沉凝视。当我们沉浸其中,总被那源自真实的情感力量所撼动:正是无数如此微小而坚实的生命,默默构成了历史真正的主角。
掩卷冥思,那些在困顿中坚守的身影、黄土地的深沉脉动、矿灯下的倔强微光,依然在心间萦绕。这份沉甸甸的共鸣,是岁月积淀的温热,是普通人身上永不磨灭的真情,它们无声,却有力地编织着中国人最为坚实动人的底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