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9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三门峡影响历史的大事件·军事篇
改朝换代 谋在崤函
本报记者 刘书芳 程倩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今天,当我们行走在崤函古道上,总能感受到历史的沧桑。三门峡有函谷崤山要塞,自古被作为西拱长安、东卫洛阳之门户,有“两京锁钥”之称,军事地位极其重要。这里南有高山,北有大河,沟谷纵横,地形复杂,那些善用兵者巧借地形地势布阵,往往取得出其不意的战果,成为军事史上重要战例,其中不少是改朝换代的决定性战役,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历史的进程。

    一、崤之战: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伏击战

    日前,记者来了陕州区硖石,站在隘口看,两侧皆是山,山道窄而陡,道旁草木深。公元前627年,晋国曾在这里伏击路过的秦军,即秦晋崤之战,使秦军全军覆没,为春秋时期五大战役之一,也是中国历史上的第一个伏击战,是中国军事史上的一个分水岭。

    公元前628年,郑文公、晋文公先后去世。秦穆公不听蹇叔劝阻,命秦将越过晋国偷袭郑国(郑国有秦国的内应)。秦军到达滑国(今河南偃师附近)时,被郑国商人弦高发现。郑国已有防备,秦国内应也逃离郑国,秦军只好灭了滑国补充给养后,撤军返秦。

    消息传到晋国,晋襄公决定联合姜戎,在秦军必经之地崤山伏击秦军。公元前627年四月,晋襄公亲率晋军在崤山进行埋伏。秦军返回途经崤山深谷时,突然遭到晋军和姜戎的袭击。“晋御其上(从前面攻打),戎(姜戎)亢其下(从后面进击),秦师不复”(《左传·襄公十四年》)。秦军全军覆没,三个元帅被晋军俘获。

    崤之战改变了春秋时期的格局,标志着“秦晋之好”结束,秦晋关系彻底恶化。秦穆公只得向西用兵,遂霸西戎。秦国与楚国结盟,共同抗晋。楚国渔翁得利,开始走上霸主地位。

    崤之战是中国历史上记载的第一场伏击战,自此之后,礼崩乐坏的局面愈演愈烈,过去惯用的约期而战、正面攻击的作战形式彻底瓦解,是中国军事史上一个分水岭。

    《左传》中有关崤之战相关的记述成为先秦散文的名篇名段,如《烛之武退秦师》《蹇叔哭师》《公孙满观师》《弦高犒师》《皇武子辞师》《文嬴请三帅》《孟明谢赐》。崤之战也为我们留下了“厉兵秣马”“拜赐之师”“休休有容”等成语典故。

    二、函谷陈兵,破除六国灭秦之梦

    战国时期,秦国从魏国手中夺得函谷关之地,置关陈兵,多次挫败各国联军,为秦国统一天下奠定基础。

    西汉的贾谊在《过秦论》中曾经有过一段精彩的论述:“(诸侯)尝以十倍之地,百万之众,叩关而攻秦。秦人开关延敌,九国之师,逡巡而不敢进……”这里的“关”指的就是函谷关。据记载,其他各国合纵攻秦主要有四次。

    第一次发生在公元前318年。魏人公孙衍组织“五国伐秦”,联军攻到函谷关,秦出兵反击,五国纷纷退兵。

    第二次发生在公元前298年。在秦遭受不公正待遇的孟尝君回到齐国重新为相后,就发动齐、韩、魏联军合纵攻秦,并攻入函谷关,迫使秦国求和。

    第三次发生在公元前247年。信陵君回魏国主持抗秦的大计,形成以赵、魏、楚三国为主体的五国合纵。信陵君统率五国联军大败正在进攻三晋的秦军,秦军退守函谷关。

    第四次发生在公元前241年。赵将庞煖带了赵、楚、魏、燕、韩五国的军队攻秦,绕道山西永济,直扑函谷关后。吕不韦亲率秦军迎战,并集中精锐突袭楚营,楚军崩溃后退出,庞煖只好退兵。此后,山东六国再没有机会合纵攻秦。

    三、崤底之战:东汉政权建立后最关键的战役

    刘秀建立政权后,面临最大强敌就是赤眉军。刘秀决计利用崤山天险,围歼赤眉。这便是历史上有名的崤底之战。

    建武二年(26年)十二月,困在长安的赤眉20万大军被迫东归。刘秀乘机屯兵新安(今河南渑池东部)、宜阳,并遣偏将军冯异率军西至华阴阻击赤眉。次年(27年)正月,赤眉军击败冯异。闰正月,冯异完成崤底战役的准备工作,他用计诱使赤眉军进入预先设好的伏击区域进行伏击,赤眉军分不清敌我,阵势大乱,纷纷向崤底撤退。冯异随即挥军向崤底进击,逐渐压缩包围圈,最终使赤眉军折损近半数。刘秀亲率大军拦截折向宜阳的赤眉军余部,赤眉军在粮尽力竭的情况下决计投降。

    崤底之战的胜利使刘秀东汉政权消灭了当时最强劲的对手,为一统天下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其中“失之东隅,收之桑榆”等成语即出之于此。

    四、王濬灭吴:最终结束三国时代

    西晋灭东吴,结束了三国纷争的时代。三门峡人王濬在灭吴战役中率先攻入建业,接受吴末帝降书,功勋卓著。

    王濬(206年—286年),弘农郡湖县(今河南灵宝西)人。早年也许受崤函战略重地的影响,热衷刀枪剑戟,爱读兵法,胸有鸿鹄之志,后任巴郡太守、益州刺史期间显露出极强的政治军事才干。在王濬被拜为右卫将军、任大司农时,开国元勋羊祜密上表晋武帝,要求留任王濬,以备攻吴,于是司马炎重拜王濬为益州刺史。王濬积极备战,督造战船。

    晋咸宁五年(279)十一月,晋武帝发兵20万,分六路进攻吴国。次年(晋太康元年)正月,王濬率军自成都顺流东下,破除东吴铁锁横江、水有铁锥的防御,直捣三山矶,逼降吴游击将军张象,进击吴都建业。吴主孙皓吓得急忙向王濬献上降书。

    至此,战乱纷纷的三国终归一统。王濬灭吴功绩令人赞叹,后代很多人都曾为此赋诗,其中最出名的当数刘禹锡的《西塞山怀古》:“王濬楼船下益州,金陵王气黯然收。千寻铁锁沉江底,一片降幡出石头……”

    五、西原、新店之战:唐朝兴衰存亡的关键之战

    安史之乱发生后,三门峡作为重要交通咽喉为双方看重,几次关键战役均发生在这个地方。西原(今灵宝西部)之战,唐军惨败,潼关失守,长安陷落。陕州新店之战,唐军大获全胜,继而收复洛阳,安庆绪逃回邺城。两大战役充分展示双方军事谋略,为军事史上难得的战例。

    1.西原之战

    天宝十四年(755年)十二月,唐玄宗在洛阳失守之后,起用哥舒翰为兵马副元帅,令其率军20万,镇守潼关。叛军被阻,不能西进。叛军将领崔乾祐便将老弱病残的士卒屯于陕郡(今三门峡),而将精锐部队隐蔽起来,想诱使哥舒翰弃险出战。唐玄宗轻信谗言,便连续派遣中使催促哥舒翰出战。

    哥舒翰被迫于六月初四领兵出关。初七,在灵宝西原与叛军崔乾祐部相遇。初八,两军相交,唐军见叛军阵势不整,偃旗欲逃,便长驱直进,结果被诱进隘路。叛军伏兵突起,从山上投下滚木礌石,唐军士卒拥挤于隘道,难以展开,死伤甚众。哥舒翰急令毡车在前面冲击,企图打开一条进路,但被叛军用纵火焚烧的草车堵塞不得前进。唐军被烟焰迷目,看不清目标,以为叛军在浓烟中,便乱发弩箭,直到日落矢尽,才知中计。这时,崔乾祐命同罗精骑从南面山谷迂回到官军背后杀出,唐军前后受击,不战自溃。唐军将近20万军队,逃回潼关的只有8000余人。初九,崔乾祐攻占潼关。哥舒翰撤到关西驿,被手下将领绑于马上,投降安禄山。

    2.新店之战

    至德二载(757年)九月,唐军经过香积寺之战收复长安,乘势东进。叛军张通儒等收集残部,退保陕郡(今三门峡)。安庆绪尽发洛阳守军,以御史大夫严庄为统帅,率军进抵陕郡,与张通儒合力阻击唐军。自此,唐军平定安史之乱的第二大战役——新店之战拉开序幕。

    十月十五日,唐军郭子仪部与安军在陕郡西面的新店遭遇。叛军倚山列阵,居高临下,以少量部队诱使唐军,郭子仪率部追击,叛军由两翼包围唐军,唐军与战不利,被叛军赶下山来。此时,回纥骑兵(应唐朝之约,协助平叛)从南山袭击叛军侧后,叛军畏惧立即惊恐溃乱。郭子仪乘机指挥大军出击,与回纥兵前后夹击,杀得叛军惨败。叛军残部弃陕城东逃。十六日夜晚,安庆绪从洛阳逃往邺城(今河南安阳)。十八日,唐军收复洛阳。

    大河东流,浪花飞溅,暗淡了刀光剑影,古道关山镌刻下历史关键的一刻,那一草一木似乎一直在诉说着朝代的兴衰和三门峡历史的厚重。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改朝换代 谋在崤函
“山河永固——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历史图片展”开展
湖滨区文化馆暑期未成年人公益艺术培训班落幕
消夏时光 红歌飞扬
《花开中国》走秀礼赞家乡
“草根剧团”的滚烫人生
“出片游”带动景点更“出圈”
黄河泥塑赴杭州 匠心传承润民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