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
以文化人 润物无声
2月6日下午,陕州公园青年广场戏韵悠扬,蒲剧《布衣英雄》在激昂的锣鼓声中拉开帷幕。台下座无虚席,千余名观众不时摇头跟唱,为演员精湛的表演拍手称赞。
80岁高龄的老戏迷张稷在观看后情不自禁地说:“现在时代好了、社会好了,我们这些老年人要保持身体健康,好好享受现在的幸福生活。”
一个城市的发展需要物质文明的积累,更需要精神文明的升华。
我市注重以文化人,精准内容供给,用文化启迪思想和智慧,让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日常,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强化基层治理。
三门峡市蒲剧院创新推出“理论+艺术”融合传播模式,通过改编经典唱段、开发沉浸式体验项目、构建多元传播矩阵,让党的创新理论“飞入寻常百姓家”。
“我们每次演出后,都会和现场观众合唱我们根据党的创新理论改编的蒲剧唱段,让群众听得进、弄得懂、记得牢,不断推动党的创新理论入脑入心。”三门峡市蒲剧院院长郭宏说。
基层文化建设不止于“输血”,更要培养持续“造血”能力。
我市成立“文化特派员”队伍,到各乡镇(街道)、村(社区)实施具体文化项目,广泛带动村民参与,推动乡村文化自我生长,逐渐构建起当地文化新生态。
市文联积极开展文艺培训百余场次,由点及面提升基层文艺骨干和群众文化素养。
将文化“种子”深埋基层“土壤”,我市不断激发基层文化新活力,增强群众的文化感知。
以文润城 厚植底蕴
九曲黄河蜿蜒而下,流经三门峡206公里,激活了独属于三门峡的文化脉络。
我市紧扣地域特色,深度融合黄河文化、仰韶文化、天鹅文化等地域符号,将多样艺术形式与文化内核结合,厚植城市底蕴,增强城市吸引力。
立足弘扬黄河文化、时代精神与地方特色,连续举办10余场高品质音乐会;聚焦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举办中华古典诗词演唱会;将体育竞技与黄河生态文化深度融合,举办沿黄国际自行车邀请赛,进一步彰显三门峡文化标识。
摸清家底,传承文脉,让黄河文化在新时代熠熠生辉。
原创陕州锣鼓书《黄河汉》斩获河南省中原传统音乐展演第一,并成功入围全国群星奖复赛;原创网络电影《黄河女儿》成功首映,引发业内强烈反响;原创歌曲《仰韶之光》,打造“模特走秀+音乐演唱+文物元素”精彩舞台,为群众带来高品质的视听体验;编写《三门峡历史文化普及书系》《三门峡考古集成续编》《三门峡仰韶文化续编》等著作,解码三门峡文化基因。
今年6月,河南卫视《梨园春》“俺村最有戏”在灵宝函谷关录制,我市6个县(市、区)队伍打造各具辨识度的文旅IP,献上了精彩的戏曲盛宴,让广大群众在参与中不断增强本土文化认同感。
8月8日至9日,我市参加《梨园春》“俺村最有戏”总决赛。抖音平台相关话题播放量达到5.1亿,“大象新闻”APP网络助力遥遥领先,三门峡中流砥柱队获得网络人气总冠军,总决赛银奖。
文化兴民族兴,文化强民族强。崤函大地,文化活动主题多样、精彩纷呈,百万黄河儿女的志气、骨气、底气不断增强,绵绵不息为三门峡城市发展注入新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