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2版:要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陕州新闻·渑池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15日 星期五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坡上“零星草”到产业“全链条”
陕州区铺就中草药发展振兴路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初秋的陕州区王家后乡燕山村,漫山连翘缀满枝头。村民挎着竹篮穿梭忙碌,指尖翻飞间,绿褐色的果实便落入竹篮。“这连翘是咱的‘金豆豆’,种下去能收二三十年。我这3000亩地,今年80亩进入收获期,4万斤连翘能卖32万元!”种植户孙艳涛的话里满是丰收的喜悦。

    这片曾经的荒山坡地,如今既是“绿色银行”,也是“生态屏障”。连翘根系牢牢锁住水土,枝头果实鼓起村民腰包,“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发展理念,在此化作实实在在的收获。

    店子乡栗子坪村中草药种植园,90亩芍药绿意盎然,林下种药的1000亩黄精长势喜人,“这些药材好管理还保水土,盛产期亩产效益能到8000元!”负责人韩科峰说。旁边,该区农业农村局技术员正指导农户进行田间管理。这样的“农技速达”服务,在陕州区已成常态。为破解过去中药材种植“单打独斗规模小、靠天吃饭效益低”的困局,该区农业农村局组建专家技术服务队,常年扎根田间地头,从品种选育到田间管理提供全周期指导。

    走进店子乡宁寿堂中药材加工车间,浓郁药香扑面而来。该公司采用“九蒸九制”古法工艺制作黄精。“以前鲜品一斤卖20元,现在古法加工后能卖到1200元,身价翻了几十倍!”韩科峰拿起加工前后的产品对比,黄精色泽从浅黄转为棕黑,药效与价值同步提升,中药材由简单的烘干、切片向提取、萃取再加工转变,这正是陕州区推动“精深加工”的生动实践。

    从张汴乡曲村药食同源商品展览馆到甘棠街道西罐村中药材种植地,从宫前乡中草药加工配套设施到店子乡国瑞农业公司龙溪药香谷综合开发项目,标准化车间、中药材体验馆、药膳餐厅已具雏形。游客可以采药材、做药膳,一条“种植+加工+文旅”的全产业链正在形成,实现“种、加、游”三产融合。今年,该区中草药产业链已带动4600户农户增收,产值突破1亿元。

    “我家有7亩酸枣树,净收入2万元,是传统作物的5至8倍。以前种玉米要浇水、打药、追肥,一年下来光人工就得投入不少,现在种酸枣春天施点肥,夏天除除草,秋天等着摘果,平时基本不用管,我还能抽空在附近打零工,额外再挣一份钱。”硖石乡三教地村种植户高兴地说。在张茅乡麻塘湾村酸枣树育苗园里,该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介绍,目前全区推广的酸枣品种是经过多年培育的优良品种,具有三大优势,耐旱性强,结果周期短,管理成本低,非常适合坡地、荒地种植。

    如今,陕州区以店子乡为核心,张汴、张茅、硖石、王家后、宫前、西李村等6个乡连点成线,白芨、苍术、麦冬、旋覆花、华东掌叶覆盆子、辽宁大玉竹、酸枣等7个新品种落地生根,道地药材种植版图不断扩大。目前,全区中药材人工种植面积3.5万亩,从荒山坡上的零星种植到全产业链的集群发展,中草药产业正一步步破局升级,“小药材”成为带动群众致富、助力乡村振兴的“大产业”,一幅“科技+规模”的种植图景正缓缓展开。          (张玉静)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陕州新闻·渑池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健康三门峡
   第06版:社会新闻
   第07版:专题·综合
   第08版:广告
我市全力做好三季度重点工作
我市动员部署2025年“乡村振兴·豫善同行”暨“久久公益节”活动
全省烟叶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我市召开
科技企业“知产”变“资产”
葡萄成熟香满园
我市5名个人2个集体获表彰
50部经典影片铭记抗战史
陕州区铺就中草药发展振兴路
苏村乡中药材登上央视
我市发布当前果园管理技术要点
跑出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加速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