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日来,河南万贯实业有限公司智能生产车间里,石墨在3000摄氏度的烈焰中涅槃重生。该公司拥有50项专利,曾经因流动资金短缺导致技术成果“沉睡”。关键时刻,三门峡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通过“知识产权+专精特新”质押融资模式,协调中国银行开辟绿色通道,为其发放1000万元贷款,让实验室的专利证书真正转化为生产线上的澎湃动能。
这一案例是我市知识产权领域破解企业融资难题的缩影。近年来,我市积极探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新路径,形成“政府主导、多方协同、精准服务”的工作范式。今年5月,三门峡市“优化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模式被省委办公厅《工作交流》采纳推广。
政银企协同破局“评估难”。该局联合金融监管分局、金融服务中心构建“四方联动”机制,创新推出“知识产权+专精特新”“知识产权+科技贷”等组合融资模式,打造一站式融资服务新生态。
白名单制度精准“滴灌”。我市在全省首创“知识产权白名单”制度,通过整合企业专利质量、技术领先度、信用评级等12项指标,精准筛选出126家优质企业,向合作银行精准推送,为名单内企业合理提升授信额度,提供信贷便利。
进百企服务疏通“最后一公里”。2024年年初启动“知识产权进百企”活动以来,知识产权专班干部化身“金融顾问”,深入40余家重点企业,面对面把脉问诊知识产权储备与融资需求,累计解决各类难题150余个。同时引入专业第三方,通过减免评估费用、争取省级财政奖补,切实降低企业融资门槛。
双向奖补激发“创新链”。与人保财险三门峡分公司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开启“知识产权+保险服务”,先后助力5家企业成功办理专利保险,争取到省级奖补资金8万元,奖补人保财险2.8万元。2024年9月,这一模式被省委办公厅作为典型经验在全省推广,为全省贡献了可复制的“三门峡经验”。
从实验室的专利证书到生产线的真金白银,我市用一套“政策创新+金融赋能”的组合拳 ,打通了知识产权的变现通道。“我们将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服务拓展至更多‘链主’企业,力争2025年融资规模突破2.5亿元。”市市场监管局(知识产权局)负责人表示,该局将重点培育知识产权优势企业集群,通过动态优化白名单、深化“保险+质押”模式,为知识产权强市建设注入源源不断的金融活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