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静怡)建设宜居宜业和美乡村是一项长期任务、系统工程。近年来,我市坚持城乡统筹推进乡村建设,持续提升乡村产业发展水平,不断健全乡村治理体系,让农民群众在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中拥有更多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强化规划引领,推动片区化发展。坚持“多规合一”,完善“市级统筹、县级主责、乡镇落实”机制,统筹编制县域乡村建设规划,以产业为纽带片区化规模化推进,以村镇为联结组团式园区化发展。因地制宜确定发展路径,立足资源禀赋打造特色片区,推动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一特”的发展格局。
壮大特色产业,促进三产融合。培育壮大龙头企业,重点支持灵宝苹果、卢氏香菇等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发展精深加工,提高产品附加值。加强品牌建设,整合区域品牌资源,打造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提升市场竞争力。深化农文旅融合发展,创新开发休闲农业体验、研学旅行实践、康养度假旅居等多元业态,重点打造精品旅游线路,有机串联沿黄生态廊道与仰韶遗址、函谷关、地坑院等文化、农业、生态资源,加速推动“美丽资源”向“美丽经济”转化。
完善要素保障,强化支撑体系。拓宽资金投入渠道,建立“财政+金融+社会资本”多元投入机制,整合涉农资金集中投入,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乡村建设。强化土地保障,盘活农村闲置宅基地和集体建设用地,探索“点状供地”等模式。加强人才支撑,实施“乡村振兴人才计划”,培育本土“土专家”“田秀才”,吸引返乡人才创业,提升人才培育实效。
健全长效机制,激发内生动力。完善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推广“积分制”“红黑榜”“随手拍”等做法,引导群众参与日常管护。创新乡村治理方式,发挥基层党组织引领作用,推广支部领办合作社、“强村公司”等模式,增强村集体造血功能。强化群众主体地位,建立“共谋、共建、共管、共享”机制,调动群众参与积极性。
聚焦重点任务,补齐发展短板。加快基础设施建设,推进农村道路、供水、污水管网等向自然村延伸,重点解决偏远村庄设施短板问题。提升公共服务水平,推动县域教育、医疗共同体建设,完善农村养老服务体系。深化农村改革,推进土地制度、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发展壮大集体经济,让农民享受更多改革发展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