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8月0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华夏之花花开中国
本报记者 刘书芳 李博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编者按

    三门峡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曾出现很多影响深远的大事件,涉及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等多个方面,有的事件甚至影响着朝代命运、历史进程。为进一步挖掘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坚定文化自信,深化文旅融合,建设文化强市,《三门峡日报》策划组织“三门峡影响历史的大事件”系列报道,今日发出首篇。敬请关注。

    黄河之畔的三门峡,藏着华夏文明深邃的密码。当仰韶彩陶的纹路在时光里流转,那是7000年前先民刻下的文明印记;当函谷关的风掠过《道德经》的竹简,老子的哲思便化作穿越千年的智慧回响;当杜甫的诗行在崤函古道上震颤,安史之乱的烟尘里便升起民生的温度……眼下三伏天的热浪挡不住寻访者的脚步,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的陶片、函谷关的青砖、石壕村的老树,都在诉说这座城市如何以文化为笔,在中华文明的长卷上写下浓墨重彩的篇章。

    一、仰韶文化:中华文明的第一缕曙光

    三门峡是中华文明的重要发祥地。新石器时期,这里出现了仰韶文化,开启华夏文明的先河。仰韶文化因1921年最早发现于渑池县仰韶村而得名。仰韶文化是距今7000年至5000年出现的新石器时代彩陶文化。

    仰韶文化影响的范围主要分布在黄土高原及附近地区,北到长城沿线及河套地区,南达鄂西北,东至豫东一带,西到甘、青接壤地带。这些地方遍布仰韶文化遗址,目前共发现遗址上万处。中心分布区是在关中—陕南—晋南—豫西。目前,三门峡地区共发现仰韶文化遗址300余处,其中仰韶村、庙底沟、西坡、北阳平等遗址最具代表性。

    从这些考古资料可以发现,数千年前,我们的祖先在黄河两岸过着农耕生活,他们用石刀砍伐,烧制精美的陶器;他们用石镞狩猎、捕鱼;他们用陶器盛装谷物和水,采集、畜牧、种植粟类作物。在这些厚实的土层里出土的各种器物,代表了不同时期先民们生产生活的文明层次。尤其是那些在火里萃取以细泥红陶和夹砂红褐陶为主料的甑、灶、鼎、碗、杯、盆、罐、瓮等日用陶器,其表面用红彩、白彩或黑彩画出绚丽多彩的几何图案和动物花纹,反映出先民精湛的艺术成就及珍贵的文化价值,在世界远古彩陶中占据着重要地位。

    仰韶文化大致可分为早、中、晚三个发展时期。仰韶文化庙底沟类型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典型代表,也是仰韶文化中最出色、最有影响力的文化现象,它以其绚丽多姿的彩陶花纹为旗帜,开启了华夏民族浩荡洪流的先河,掀起了中国史前一次波澜壮阔的艺术大潮。炎帝和黄帝活动的时期,正是庙底沟类型的繁荣时期,两大部落进行了融合就形成了我们现在所说的“炎黄子孙”。

    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几乎涵盖了庙底沟类型仰韶文化的整个时期。在这项工程中,以灵宝铸鼎原的西坡遗址为代表,已经被列为国家重点地区,由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牵头的考古调查和发掘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考古成果。特别是在西坡遗址发现了仰韶文化时期特大型房址,这是目前我国发现的仰韶文化时期规模最大的房址。从这些历史史料和考古成果来看,不少人认为,仰韶文化时期,中华“人文始祖”黄帝可能在此活动,建都铸鼎,创造辉煌的史前文明。

    1921年,瑞典地质学家安特生在渑池仰韶村首先发现了“仰韶文化”。仰韶村遗址的发现标志着中国现代考古学的诞生。

    二、《道德经》:影响世界的哲学巨著

    老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哲学家、思想家,道家学派创始人。他在函谷关写下了《道德经》。它在中国产生巨大的影响,进而影响到整个世界。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又称老聃,约生活于公元前571年至公元前471年,出生于陈国苦县厉乡曲仁里,即今河南鹿邑县太清宫镇。老子时任周朝守藏室之史,长期生活在东周都城洛邑(今洛阳)。他博闻强记、思慧如泉,精心研读各种史籍,对当时的种种社会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和思考,是一位远近闻名的智者。当时周王室衰微,天下动乱,大国争霸,小国争地,战争此起彼伏;社会动荡,政治社会等各种矛盾日趋激化。后来周王室爆发了“王子朝之乱”,使周王室彻底走向衰落,老子大失所望,从洛邑出发,沿崤函古道向西而来。

    老子西行,一路上的山川地貌和风土人情以及战争带来的创伤和百姓生存的艰难等见闻,与他腹中知识相交融,碰撞中擦出的思想火花。他感触万千,如鲠在喉,不吐不快。走到函谷关,在尹喜的建议下,写出了《道德经》这部不朽著作。自此,一部对中国历史乃至世界历史具有重大影响的著作《道德经》就这样产生了。

    《道德经》共5000多字,共八十一章,它是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事物来阐释自然、社会发展规律和做人道理的著述。该书将一段段感悟集中在一起,围绕“道”“德”“无为”等主要概念展开,语言优美而精警,文约意丰,意蕴深邃,既是中国道家的思想源泉,也是东方智慧的代表之一。它内容丰富,涵盖哲学、伦理学、政治学、军事学等诸多学科,被后人尊奉为治国、齐家、修身、为学的宝典。《道德经》含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其哲学思想与古希腊哲学一起构成了人类哲学史上的两个源头,不但在中国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在世界范围内也产生了广泛的影响,其普及程度仅次于《圣经》。凡是读过它的外国学者和哲人都为其中蕴含的哲理所深深折服,并自觉地从中汲取营养来加以运用。

    三、杜甫“诗史”:对后世文学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三门峡区域地处东西必经之路——崤函古道两旁。大诗人杜甫在崤函古道上写出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作“三吏三别”,在中国文学史有其重要的地位,影响深远;崤函古道因历代众多诗人创作丰富而有“诗歌走廊”之称,形成奇特的文学现象。

    1.杜甫创作“诗史”

    杜甫(712年—770年),字子美,是唐代伟大的现实主义诗人。公元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公元758年,杜甫因房琯事被贬为华州(在今陕西渭南境内)司功参军,有事到东都洛阳。因战事吃紧,第二年(759)春,杜甫匆忙离开洛阳,沿崤函古道,历经新安、石壕、潼关,夜宿晓行,风尘仆仆,赶往华州任所。所经之处,哀鸿遍野,民不聊生,各处征兵官吏都在强制征兵,他根据目睹的现实,写出了《新安吏》《石壕吏》《潼关吏》《新婚别》《无家别》和《垂老别》这组有“诗史”之称的“三吏三别”。

    这组诗反映了安史之乱中社会的动荡与人民的疾苦,表现了作者既同情被应征应役的人民,又支持平叛战争的矛盾心理,体现了社会历史与个人经历的高度统一。从这组诗可以看到杜甫善于对现实生活作高度的艺术概括,笔力浑厚,文气充沛,意象广阔。这组诗在中国文学史上有其重要地位,对后世的文学创作产生了深刻而持久的影响。

    2.“诗歌走廊”的形成

    三门峡处在崤函古道两旁。历代文人墨客或进京应试述职,或赴外做官探亲,经过三门峡区域时,纷纷惊叹险途,感慨历史,目睹现实,赞美景色,送别朋友,怀念亲人,一时诗情难抑,提笔成篇,留下了内容丰富诗词佳作,因而崤函古道有“诗歌走廊”之称。

    其中唐代留有诗作的诗人,既有唐代“三大诗人”李白、杜甫、白居易,又有各流派代表人物、杰出诗人。初唐时的王勃、杨炯、骆宾王、上官仪、陈子昂、宋之问,盛唐时期张说、张九龄、王维、岑参、崔曙。中唐时期则更多,“大历十才子”代表人物卢纶、韩翃、李端,韩孟诗派代表人物韩愈、孟郊、贾岛、李贺等,其他著名诗人如刘禹锡、王建、元稹、姚合、许浑、杜牧、李商隐,晚唐时期皮日休、陆龟蒙、杜荀鹤、司空图、韦庄等等。

    历代在三门峡遗留的诗词不仅题材丰富,数量可观,而且艺术价值也非常高。除了杜甫《石壕吏》、苏轼《和子由渑池怀旧》、元好问《水调歌头·赋三门津》等脍炙人口的名篇佳作外,唐太宗的《还陕述怀》、崔曙《九日登望仙台呈刘明府》、岑参《虢州后亭送李判官使赴晋绛》、韩愈《桃林夜贺晋公》、贾岛《题虢州三堂赠吴郎中》、卢纶《送李端》、李贺《王濬墓下作》、许浑《听歌鹧鸪辞》、韩翃《送客水路归陕》、韦庄《题盘豆驿水馆后轩》、李洞《绣岭宫词》、杜荀鹤《伤硖石县病叟》等都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这些名篇佳作,犹如颗颗珍珠,让人目不暇接。

    穿越千年,这些影响中国历史的文化元素如今依然鲜活,在黄河奔流的涛声中,持续诉说着中华文明的厚重与灿烂,吸引着世人不断探寻其中的永恒魅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华夏之花花开中国
聚焦三门峡黄河岸边青春故事
“贵妃”盛装巡游涧河 游客争睹盛唐风华
灵宝市天籁合唱团青海湖艺术节夺冠
暑期会演大展示 崤函少年展才艺
“舞”动夏日
小读者探秘课本里的“华夏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