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白叶楠)推进矿山生态治理,科学规划是前提。近年来,我市着力强化空间规划引领,不断优化矿山治理格局,切实改善矿山生态环境,助力推动资源型城市向创新型城市蝶变。
在《三门峡市国土空间总体规划(2021—2035年)》中,我市遵循自然地理格局和生态系统规律,以黄河沿岸生态带建设为前沿,以涵养黄河—伊洛河流域和长江—丹江流域的小秦岭—崤山和伏牛山—熊耳山两道生态屏障保护修复为主体,构建了“一带、两屏、十廊、多节点”的生态安全格局,划定生态保护红线面积1702.32平方公里,确保三门峡作为国家重要生态屏障区的生态安全。编制《三门峡市矿产资源总体规划(2021—2025年)》,进一步优化矿产资源规划开发利用布局,增加大中型矿山数量,矿山规模化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矿业产值逐步趋于稳定,矿山节约与综合利用水平持续提升。发布实施《三门峡市“十四五”国土空间生态修复规划》,以入黄一级支流综合治理为主线,以山坡水土保持区域治理为重点,以山上矿山生态修复为突破,统筹部署6个生态修复重大工程共15个项目,以及1个生态修复监测管护工程,不断增强全市水源涵养、固碳释氧、净化环境功能,提高自然资源的集约利用程度。
一方好山水,满眼皆覆绿。目前,全市累计治理矿山面积12.45万亩,2024年实现存量矿山生态环境问题基本清零,矿山生态环境显著改善,矿区百姓幸福感持续提升;采矿权数量由2019年初224个减少到现在187个,持证露天矿山从2019年初90个减少到现在64个,大中型矿山规模比例逐渐提高,矿业布局更加合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