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广东佛山基孔肯雅热疫情备受外界关注。目前正值暑期,群众外出旅游跨区域流动性较大,蚊虫密度较高,我市暂未发现病例,但存在输入风险。三门峡市卫生健康委提醒市民,基孔肯雅热主要通过伊蚊(俗称“花蚊子”)叮咬传播,没有人传人迹象,预防的关键是防蚊灭蚊。
传播途径
主要通过伊蚊叮咬传播。携带病毒的伊蚊,病毒通常会在其体内繁殖(2—10天),之后带毒伊蚊再去叮咬健康人时,就会造成病毒传播。各年龄段人群均易感,人感染病毒后可获得持久免疫力。
感染症状
基孔肯雅热潜伏期一般为1至12天,多为3至7天。其中,发热会持续1至7天,伴有寒战、全身肌肉疼痛、呕吐等;皮疹多出现在发病后第2至5天;关节疼痛主要累及手腕和踝趾等小关节,腕关节受压引起剧烈疼痛是本病的重要特征。
预防措施
预防基孔肯雅热的关键是“清积水、灭成蚊、防叮咬”。清除蚊虫滋生地,及时清理房前屋后的小型积水容器,如花盆、水桶、饮料瓶等;室内水生植物每周换水并清洗容器,避免底盘积水;定期检查空调、饮水机托盘等易积水处。做好个人防护,居家安装纱门纱窗,睡眠时使用蚊帐;成蚊密度高时,可合理使用蚊香、电蚊拍或杀虫剂;外出尽量避开蚊虫活跃时段,做好防蚊准备,着浅色长袖衣裤,涂抹驱蚊剂。
特别提醒
暑期是外出旅游的高峰期,也是蚊媒活动的活跃期,公众外出旅行应提前了解目的地传染病情况,学习相关预防知识,做好防蚊、灭蚊的防护准备。
旅行返乡后,注意做好自我健康监测。特别是从东南亚、非洲等流行地区或广东佛山旅行返乡人员,12天内需密切监测自身健康状况,如出现发热、关节疼痛或皮疹等症状,请及时就医并主动告知旅居史和蚊虫叮咬史。 (三门峡市卫生健康委疾控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