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以前有事要自己去政府找干部,现在‘村事夜话’把大家凑到一块儿,乡干部都在,有话当面说,问题当面解,心里亮堂多了!”近日,在陕州区张汴乡窑头村“村事夜话”活动中村民刘大爷感慨道。
近来,张汴乡立足新时代基层治理新形势新要求,积极探索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新路径,经过深入实践,创新推出“村事夜话”协商议事机制,将议事平台搬到田间、农家院落,变“群众跑腿找干部”为“干部下沉听民声”,有效解决传统议事模式“时间难协调、场所受限制、群众参与度不高”等难题,成为密切党员群众关系、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的“金钥匙”,探索一条具有张汴特色的基层善治之路。
下沉一线,构建“夜话”协商新平台。打破“农时”壁垒,充分尊重农民生产生活规律,利用晚饭后农闲时间,避开白天劳作繁忙时段,确保村民“有空来、坐得住、谈得开”。打造“家门口”议事厅,突破固定会议室局限,将议事地点灵活设置在村委会大院、田间等村民熟悉、便于聚集的场所,消除群众心理距离感。议题精准化,聚焦“急难愁盼”,广泛收集村民关心的道路修缮、环境整治、邻里纠纷、产业发展等民生实事和治理难题,确保议题源自群众、贴近民心。
共商共议,激发“夜话”治理新效能。“小板凳”上听真言,畅通民意表达。摒弃主席台,干部群众围坐一圈,促膝而谈。主持者鼓励引导,让每位参与者都能畅所欲言,讲真话、道实情、吐心声。“拉家常”中解难题,凝聚治理共识。自“村室夜话”开展以来,共解答政策32次,收集群众问题12件,其中现场解决8件,对于没有解决的问题,建立“夜话”议事成果台账,明确责任人和完成时限。
连心赋能,展现高效治理新气象。“村事夜话”机制推行以来,干部主动下沉、倾听民声、解决难题,群众真切感受到党组织的关怀和温暖。同时便捷的参与方式和务实的议事内容,极大调动了村民参与村级事务管理的积极性、主动性、创造性,促进了乡村和谐稳定,为建设和美乡村、实现全面振兴筑牢坚实的根基。(昝运峡 胡凯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