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贞观十二年(638年)春,唐太宗李世民结束东都洛阳之行,自崤函古道返驾长安。行至陕州地界,闻此地山河壮美、人文荟萃,遂命仪仗暂驻,携群臣共览这方形胜之地。
踏入陕州城,太宗君臣率先登临城楼。举目四望,城内羊角山、土地山、凤凰山三峰如笔插云霄,巍峨挺立;钟鼓楼飞檐斗拱,召公祠、禹王庙、孔子庙金顶流霞,尽显庄严肃穆。南北商街人流如织,货摊林立,吆喝声与市井烟火交织成繁华盛景;金线渠蜿蜒穿城,波光粼粼的水面倒映着两岸屋舍,宛如流动的锦缎。
城外风光更令人叹为观止:东城门外,周公、召公分治陕东、陕西的界碑石柱历经岁月沧桑,依旧巍然矗立;青龙涧自崤山深处奔涌而来,绕城南折后汇入黄河,涧水与黄河交汇处浪花翻涌;涧水南岸的金鸡山峭壁如削,与对岸的中条山遥相呼应。黄河在此处遇羊角山陡转东流,浊浪排空,卷起千堆雪;对岸中条山脉连绵不绝,隐入天际;东南方向,崤函余脉化作广袤高原,与涧水相依延展。俯瞰全城,陕州城三面环水、四围青山,恰似半岛探入河天相接处,既有“半城烟树半城田”的灵秀,又具“雄关锁钥控咽喉”的雄浑。
稍作休整,众人自太阳渡口踏上新筑的太阳桥。浮桥横跨黄河,脚下浪涛奔涌,桥身随波轻晃,却稳固如初。行至北岸,君臣向东行直抵“黄河天险”三门峡。
但见峡谷间狂涛轰鸣如雷,震得群山回响,数丈高的浪头拍击峭壁,激起漫天水雾;峭壁腰间,人工栈道凌空飞架,在激流与绝壁间蜿蜒盘桓,工匠凿刻的痕迹至今清晰可见,令人惊叹古人的勇气与智慧。河道中鬼斧神工造就的三岛、三门,如巨兽横卧,将黄河分作三股激流;东侧的梳妆台、炼丹炉,传说分别是神女梳妆与老君炼丹之地,为雄浑的峡谷增添了一抹浪漫色彩。
行至峡谷深处,一座擎天巨石——中流砥柱赫然屹立。历经千年洪波冲刷,此石岿然不动。李世民凝视良久,大禹治水疏通九河、为民除患的壮举浮现心头。他慨然命笔:“仰临砥柱,北望龙门。茫茫禹迹,浩浩长春。”短短16字,既赞山河壮美,又颂大禹精神不朽。魏征当即遴选能工巧匠,将御笔镌刻于砥柱西侧,让这份对华夏精神的礼赞与山河同寿。
李世民此次陕州之行,既饱览了黄河山河的雄浑壮阔,更借景抒怀,彰显了一代明君对华夏文明的深刻理解与传承之志。自此,这段帝王览胜、赋诗刻石的佳话,便在陕州大地代代相传,成为历史长河中一抹璀璨的文化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