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接第一版)而在20年前,习近平同志在擘画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时就指出,“要化解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各种矛盾,必须依靠文化的熏陶、教化、激励作用”。
在湖州市吴兴区织里镇,老镇长王金法从农技知识、安全生产到党的政策,乡音宣讲从未间断;“最美妈妈”吴菊萍与当年救下的女孩妞妞,至今仍保持着每年相聚的约定;“8090和00后新时代宣讲团”从衢州的一支队伍发展到全省1000多支,5万余名青年宣讲员活跃在基层一线。
从2022年起,浙江在全省启动了“浙江有礼”省域文明新实践。三年多来,“浙江有礼”已经成为浙江建设文明素质工程、推进精神共富的重要品牌载体,“浙风十礼”落细落小到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
“礼让斑马线”成为杭州金名片,宁波北仑为3万名集装箱卡车司机建设“司机之家”,衢州尼山小学的学生们坚持制作“论语书签”。全省已建成近1.4万个“15分钟品质文化生活圈”,城乡居民步行不超过15分钟就能享受文化服务。
“这个暑假,我们社区许多小孩都跑到‘树兰书房’看书做作业,家长叫他们吃饭都不肯回去。”绍兴市越城区府山街道越都社区党委书记诸妙茵是一位工作了24年的“小巷总理”,她告诉记者,社区的文化生活圈里有绍兴博物馆、徐渭艺术馆等公共文化场馆,也有30多个基层服务阵地,“从老到小,都能在家门口享受文化服务”。
在湖州市长兴县煤山镇,来新四军苏浙军区纪念馆参观的观众络绎不绝。讲解员史佳璐的爷爷是一名新四军战士,还参加了解放战争和抗美援朝战争。她告诉记者:“看到纪念馆周边村容村貌日新月异,村民依托红色文化资源发展旅游,我现在更能体会爷爷当时为什么会跟着新四军走,跟着共产党走。”
20年来,浙江城乡群众文明素养和社会文明程度得到了显著提升。全省11个设区市全部创成全国文明城市,获评“时代楷模”6位,“全国道德模范(含提名奖)”85位,“中国好人”663位。
当下的浙江,历经20年“八项工程”的熏陶,文明、自信、向上的浙江人,已成为最美的风景。
以文致远,文化建设创新向前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在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中赓续中华文脉”。
在20年久久为功落实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不断取得丰硕成果的基础上,浙江省面向未来,以不断深化改革的精神走在文化建设的征途上。
“王充是上虞的先贤,他从小就博览群书,我也要像他一样勤奋好学。”拿着《走近王充》的书本,绍兴市上虞区王充小学的戴雨馨同学深有感触地说。
2025年,“浙江优秀先贤教育丛书”走进了浙江中小学生的课堂,丛书遴选了从东汉至清末的13位历史文化名人,讲述先贤的生平事迹、思想内核等内容,促进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理解与认同。
文能致远,向美而行。把传统的文化优势转化为独有的教育资源,是为未来的文化建设谋篇布局。
接下来,浙江还将持续深化“八项工程”,更好担负起新时代的文化使命,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计划到2030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基本建成,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充分涌流,物质文化与精神文明协调发展,文化软实力领跑全国。到2035年,高水平文化强省关键指标走在全国前列,人民文化权益充分保障,文化生产力高度发达,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繁荣兴盛。
基层,是文化建设的落脚点。
近日,杭州师范大学美术学院的师生们来到舟山市定海区干览镇新建村,和当地美术家一起为当地的停车场绘制墙绘。这是浙江美术馆馆员、文化特派员刘佳波驻村一年多来打造“天然美术馆”的举措之一。村支书余金红高兴地说:“现在我们全村都成了艺术品。”
2024年起,省、市、县三级1500多名文化特派员深入基层播撒“文化种子”。接下来,浙江还将探索建立文化特派员联县联片、部门共商共建、闭环管理、宣传推广等机制,通过注重关心关爱、配强资源供给、加大培训力度、强化考核激励和建设文化特派员学院等举措,持续提升他们的业务能力。
科技,是文化建设的新动能。
本月初,良渚古城遗址公园推出了“良渚VR大空间·神纹之约”项目,通过虚拟现实(VR)大空间技术,带领游客“真实”走进五千年前良渚先民的世界。接下来,良渚将进一步加大数字化赋能力度,建设包括良渚色彩体系基因库、良渚纹样体系基因库在内的“良渚MEI”生活美学联盟。近年来,横店投资30亿元,建起了29个高科技摄影棚,能为剧组节约一半的制作成本。当地正在建设“影视文化产业大脑”,从招募群演、选择外景到测算成本、业务审批,用数字化为影视产业打通难点堵点。
在加快建设高水平文化强省的工作中,浙江将创新实施浙江文化数字工程,发挥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引领作用,布局打造一批文化和科技融合高能级平台。
改革,是文化建设的发动机。
近年来,浙江大力培育新型文化形态,鼓励微短剧、新大众文艺等探索发展,同时,还形成了中国国际网络文学周、中国国际动漫节、浙江青年电影周等具有国内外影响力的文化展示交流平台。
接下来,浙江将基于对当今时代文化发展的新动能、新业态、新需求的分析,把“文化+科技”“文化+旅游”“文化+民生”作为改革创新举措,完善文化科技创新体系,优化科技赋能文化内容生产和传播机制、新型文化业态培育机制,深化文旅运行机制改革,优化文旅融合高能级平台建设机制,加快构建均等化标准化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深化优质文化资源直达基层机制改革,构建人文乡村建设推进机制。
不忘初心,方能行稳致远。
南湖水波摇曳,13位一大代表相继上船,10多年前创作的油画《启航——中共一大会议》艺术性地生动再现了党的一大转移到嘉兴南湖举行的场面,被誉为新时代主旋律美术创作的名篇。
20年来,浙江美术界参与了一系列国家级和省级层面的主题性美术创作。《启航》作者之一、中国美院教授何红舟最近又与同事完成了新作《互鉴——举办“良渚论坛”》。他说:“通过参与一系列的美术精品创作,感受历史现场和艺术现场的双向奔赴,我们更加感受到想人民之所想、感受时代脉搏,是艺术家义不容辞的责任。”
夏日,无数游人流连在西子湖畔,自然与人文相拥,秩序井然。这个古老的湖泊20年来已经并将继续见证:“浙”里,百业兴旺,文化繁盛,一派好风光。
(新华社杭州7月29日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