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文化的滋养悄然浸润之江大地。浙江,既是经济热土,也是“文化名邦”,建设文化大省责无旁贷。如何将文化底蕴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通过传承发展优秀传统文化,生发出绵绵不绝的创造力?20年前的宏大蓝图,至今熠熠生辉,指引航向。
2005年7月,在时任浙江省委书记习近平同志的主导下,中共浙江省委十一届八次全会作出《中共浙江省委关于加快建设文化大省的决定》,提出大力实施文明素质工程、文化精品工程、文化研究工程、文化保护工程、文化产业促进工程、文化阵地工程、文化传播工程、文化人才工程等“八项工程”。
20年,久久为功,“八项工程”形成了丰厚的实践和理论成果,指引浙江建设文化大省、文化强省,绘就了“千岩竞秀,万壑争流,云兴霞蔚”的美丽画卷,不断为建设文化强国贡献省域创新实践与经验。
以文兴省,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习近平同志曾在《之江新语》里写过一篇《文化是灵魂》,深刻指出:“文化力量对政治制度、政治体制的导向和引领作用十分明显。”
正是紧紧抓住了这个“灵魂”,浙江省以文化建设“八项工程”为统领,20年一张蓝图绘到底,一个在文化事业主要发展指标上都走在全国前列的文化大省跃然在东海之滨。
在沉浸式体验空间感受古画“由静化动”,看高清打样稿档案感受“科技+人文”的力量,走进位于杭州市余杭区良渚街道的“中国历代绘画大系”典藏馆,中国古代绘画艺术的辉煌成就尽收眼底。
“中国历代绘画大系”由浙江大学、浙江省文物局编纂出版,是一项规模浩大、纵贯历史、横跨中外的国家级重大文化工程,共收录1.2万余件(套)中国历代绘画藏品,出版60卷226册。这同时也是浙江文化研究工程的一项重要成果。
浙江文化研究工程围绕“今、古、人、文”四大主题,20年间,累计立项课题2000余项,吸引了国内外万余名专家学者参与其中,投入财政资金2亿多元,预计形成学术专著约6000部,形成了省级特大型哲学科学创新载体,打出了新时代“浙学”品牌,是浙江文化建设“八项工程”的一个缩影。
放眼之江大地,文化建设硕果累累:
——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卓有成效。3处世界文化遗产、5个国家考古遗址公园、281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10座国家历史文化名城、701处中国传统村落、449家备案博物馆、926家乡村博物馆……文化遗产保护网络纵横交错,纲举目张。
——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健全完善。目前,全省已经有102座文化馆、102座公共图书馆、1367座乡镇(街道)综合文化站、1.86万家农村文化礼堂,形成了从省到村的五级完善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
——文化产业蓬勃发展。以东阳横店为代表,全省有影视制作机构5000余家,20年间,浙江文化及相关产业年增加值由442亿元增加到6150亿元,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从3%出头增加到7%以上,成为名副其实的支柱产业。
——精品迭出人才辈出。浙江小百花越剧院出品的青春越剧《我的大观园》完成了全国十城巡演,观众7.2万人次,在戏曲界掀起了“青春旋风”。从2003年以来,浙江文艺界共获得了国家级权威奖项500余项,涌现了一大批国家级文艺人才。
当下的之江大地,历经20年“八项工程”建设,文化愈发丰厚而从容。
以文育人,文化建设浸润民心
曾几何时,文化建设在一些地方陷入“说起来重要,做起来次要,忙起来可以不要”的困境。 (下转第四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