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养生,夏季治病。”这句流传千年的俗语,藏着古人对健康的深刻洞察。冬病夏治作为我国传统中医的特色疗法,其理论根源可追溯至《素问·四气调神大论》中“春夏养阳”的经典论述。这一疗法遵循“天人相应”的规律,借三伏天阳气最盛之时,扶助人体正气,驱散寒邪,让古老的养生智慧在岁月流转中始终滋养着一方百姓。
作为豫晋陕黄河金三角地区中医药行业翘楚,三门峡市中医院多年来始终坚守传承与创新并举的理念,将“冬病夏治三伏贴”这一传统疗法不断优化升级。医院推出的“冬病夏治扶阳贴”,成为家喻户晓的“健康名片”,实实在在的疗效赢得了百姓的交口称赞并吸引了周边地区广大群众。
入伏掀起“冬病夏治”热
7月的崤函大地,暑气渐浓,而比天气更热的,是市中医院里涌动的“贴敷热潮”。为了迎接入伏后的就诊高峰,医院早在半个月前就开始筹备:增设贴敷诊室、培训医护人员、优化流程引导,从老院区到新院区,处处可见忙碌而有序的景象。
7月20日是入伏第一天,刚一上班,市中医院新院区门诊大厅前就已排起了长队,前来就诊的群众扶老携幼地聚集在这里,有的在登记处核对信息,有的在候诊区互相交流贴敷经验,孩子们的笑声、老人的叮嘱声交织在一起,热闹得像一场“健康盛会”。
“我们7点就出发了,怕来晚了排队。”儿科诊室外,来自山西平陆的席先生带着3岁的女儿第一个赶到,“孩子从小消化不好,朋友说这儿的‘三伏贴’不用打针吃药,专门跨河过来试试。”
来自湖滨区交口乡的郭阿姨属于“再次光临”。她一边帮小孙女整理衣服,一边跟医生说:“去年贴完一疗程,孩子咳嗽明显轻了,晚上睡觉也踏实了。今年我还拉着邻居家的孩子一起来,好东西就得分享!”像郭阿姨这样的“回头客”不在少数,他们口口相传的好评,成了医院最有力的“广告”。
三楼的肺病科则是另一番景象:等候的大多是头发花白的老人。“我这气管炎有十几年了,以前一到冬天就喘得厉害,自从去年开始贴‘三伏贴’,冬天发作的次数越来越少,明显感觉症状减轻了。”今年50多岁的张双印指着胸前贴好的膏药介绍。
“今年的人气比往年更旺,夏至以来,每天的贴敷人数都在大幅增长,尤其是周末,新院区儿科的接诊量比平时多了一倍。”儿科主任宁银河介绍,“我们紧急加派了医护人员,就是为了让每个来的人都能顺利贴敷,不白跑一趟。”
金杯银杯不如百姓的口碑。这股跨越地域的“贴敷热”,正是百姓对传统医学信任的最好证明。
辨证施治创新贴法“一人一方”
走进市中医院的不同科室,最直观的感受是:“三伏贴”形态各异。儿科的药贴小巧玲珑,直径不足1厘米,刚好贴合儿童娇嫩的皮肤;脾胃病科的药贴则有手掌大小,厚实的药层均匀覆盖着多组穴位;而妇产科的治疗方式更显独特——医生会根据患者体质,将数斤去汁后的姜末按特定比例调配后,辅以艾绒像“堆小山”一样呈十字形敷于任脉,借药物的温热之力温通散寒。
“别看都是‘三伏贴’,里面的门道可多了。”市中医院业务院长、三门峡市名医王琳拿起两种不同的药贴讲解道,“儿科的药贴药性更温和,药量少,避免刺激孩子皮肤;肺病科的药贴加入了更多温阳散寒的药材,精准作用于肺俞、膻中、膏肓等多个核心穴位,可充分发挥药效;脾胃病科贴敷药物面积大,可同时作用于上脘、中脘、下脘等多个主要穴位,以强化疗效;妇产科的‘十字灸’则是针对宫寒、瘀滞等妇科常见问题,通过大面积的药物渗透,温经散寒,祛病强身。”
除了药贴的形态不同外,贴敷的穴位和时长也因人而异。儿童贴敷多选择风门、肺俞等穴位,每次贴2至4个小时;老年人治疗咳喘则侧重天突、定喘等穴位,贴敷时间可延长至6个小时;而关节病患者,药贴会精准贴在膝阳关、足三里等穴位,还会搭配针灸、艾灸、拔罐等增强效果。
今年,医院在“辨证施治”上又迈出了新步伐。“我们借鉴了国家医学中心的临床经验,专门引入了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的经验方剂,结合本地人的体质特点进行改良。”市中医院肺病科主任李江丽说,“更重要的是,我们区别于普通‘千人一方’的模式,每个患者来都要先辨证——是阳虚还是痰湿?是肺寒还是脾虚?根据不同证型,医生会制定专属方案,从药贴配方到穴位选择,甚至贴敷频率都不一样。”这种“一人一方”的精细服务,让传统疗法更具针对性,也让患者感受到中医的智慧与温度。
强大后盾守护“老药方”的新传承
“三伏贴”的疗效,离不开背后强大的“硬实力”支撑。在市中医院,这份实力既来自经验丰富的“中医天团”,也来自现代化的中药制剂研发中心。
市中医院中药制剂研发中心占地17245平方米,由生产中心、药品检验室、研发实验室等部分组成。于2024年3月通过国家新版GPP标准验收,成功获批国家“医疗机构制剂许可证”。高标准、专业化、规范化的制剂中心,确保了药物的品质。
近年来,该中心与河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等国内一流中医院校建立了合作关系,共同研发改良中药方剂,不断优化药方,降低药材的刺激性。这种“传统智慧+现代科技”的结合,让古老的药贴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而在临床一线,“中医天团”的老中青三代医师们,则用数十年的经验守护着疗法的传承。全国名老中医药专家张世峰,从医50余年,擅长将经典方剂与穴位贴敷结合,他手写的处方上,既有《伤寒论》的古方精髓,也有针对现代病症的创新调整;中医博士后柴松波,则带领团队研究“穴位贴敷+特色制剂内服”的新疗法,用现代技术增强药物渗透效果,让传统外治疗法更高效;加之强力外援——天津中医药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派驻专家们的倾情支持,总能为患者找到最适合的治疗方案。
从诊室里的望闻问切,到中药制剂中心里的精准质控;从老大夫的经验传承,到年轻医师的创新探索,正是这种“守正创新”的精神,让市中医院的“冬病夏治”疗法既保留了中医的根与魂,又满足了时代的需求。
从传统中医的古老智慧,到现代化医院里的精细服务;从热火朝天的排队场面,到群众信任的话语,市中医院用“三伏贴”串联起传统与现代,架起了医患之间的信任桥梁。在这片中医药事业蓬勃发展的土地上,市中医院正全力守护着一方百姓的健康,并在传承与创新中,书写着崤函中医药高质量发展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