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民声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卢氏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4日 星期四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梨乡“守望者”:用汗水浇灌“盛夏的果实”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梦 实习生 马艺格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赵紫玉(左二)和家人正在代收点快速分拣鲜梨

    每年夏季热浪翻滚时,也是三门峡市陕州区甘棠街道的梨果成熟时,该街道红旗村格外火热繁忙。这里不但盛产红梨,还聚集着一众客商的梨果代收点,吸引着本村及周边村果农前来售梨。

    “今天收啥品种梨?”7月18日清晨,天色未明,红旗村的各个收梨点几乎都开始陆续接到果农们的咨询电话。电话那头,农户们的声音热切,他们要赶在太阳升高前钻进梨园采摘最新鲜的果子。

    红旗村果农赵守真一得知客商所需品种,便立马在脖子上挂好布袋,弯腰穿梭在梨树间。时值盛夏,果园早早就开始被烈日炙烤,阳光透过树叶间照在赵守真脸上,汗水顺着皱纹流进眼睛。“你看!这个梨多好,果围标标准准60毫米!”赵守真边说边用果板仔细对比果围,将符合收购标准的梨子轻轻摘下放入袋中。不一会儿,他颈前的布袋就装了近20斤梨,而汗水就像胶水一样,把衣服紧紧贴在身上。

    在甘棠街道,像赵守真这样的果农有许多,高温天里,他们大部分都会赶在上午10点前完成采摘,再拉到代收点售卖。张赵村村民董首锋拉着满满一车考蜜斯红梨来到红旗村一处代收点。“今天大概摘了500斤,量大的时候就来收梨点卖,量少就自己拉到市区卖。”今年68岁的董首锋从1992年就开始种梨,今年他精心耕耘了7亩梨树,有考蜜斯红梨、老黄梨、白酥梨等品种。

    正值销售旺季,村里每个收梨点前几乎都排着队,而门口一般仅有一张遮阳网,大部分前来售梨的果农都跟董首锋一样站在骄阳下等候,一张张黝黑的脸上渗着细密的汗珠。

    “7月初收梨量最大的时候,卖梨的长队都排在村里的主路,连个躲阴凉的地方都没有,特别热!”38岁的赵紫玉是土生土长的红旗村人,今年也是第一年负责帮客商代收梨子,看着农户们每天冒着高温卖梨,他十分心疼。

    在赵紫玉的收梨点,其父母正坐在梨床两侧分拣。只见老两口动作麻利,双手默契在梨堆中快速翻动,将好梨放入纸箱,次果另放。在收梨点后方的仓库里,只有一台电扇嗡嗡转动,天最热的时候,吹出的风都是热的,果农们搬着装满梨的箱子进进出出,汗珠顺着下巴滴落,根本顾不上擦。

    “一箱分拣好的梨有35斤至40斤,农户得自己把梨从门口搬到仓库内,并一层层摞好,每天如此。”赵紫玉说,遇到年纪大的农户,他都主动帮忙搬梨,有一次自己连续搬了二三十箱,累得腰都直不起来。深切体会到梨农的不易,赵紫玉便决定在收梨时,额外按箱给梨农结算搬运费。

    仓库另一边,包梨工人正埋头工作。她们每人面前都堆着小山般的箱子,取梨、裹蜡纸、装箱一气呵成。“我手速不算太快,一天能包差不多2000斤的梨,有人快了能包4000斤呢。”包梨工人张姐来自李下村,说话时手指仍在翻飞,蜡纸在她手中发出清脆的声响。

    接近中午,仓库屋顶已被晒得发烫,室内愈发闷热。赵紫玉端来西瓜和凉皮,包梨工人们匆匆吃完就又回到工作岗位。“以前我妈就会去代收点包梨,有时候她自己忘带水杯了,就一直忍着渴坚持包梨。”赵紫玉说,今年他负责收梨,在自己的收梨点免费提供瓶装水,不管是来卖梨的还是包梨的,只要不浪费,都可自行取用。

    傍晚时分,热浪渐渐散去,装卸工人开始装车。工人们的汗水晶莹发亮,衣服上的汗渍早已画成了“地图”。直到凌晨两点,最后一车梨装完,工人们终于能坐下歇歇。“客商一车要拉走500箱至700箱,需要在很短时间内将梨从代收点搬到车上,对体力要求非常高。”赵紫玉介绍,梨最多的时候,装车都要装一通宵。

    时下,甘棠街道红梨等早熟品种采收已进入尾声,一辆辆装满优质梨果的大车,载着无数人的辛劳付出,驶向广阔的海内外市场。正是这些坚守乡村的果农和工人,用辛勤的汗水浇灌出这“盛夏的果实”。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卢氏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特刊
   第06版:民声
   第07版:连线基层
   第08版:瞬间
梨乡“守望者”:用汗水浇灌“盛夏的果实”
热线回复
暮色染荷 闲听夏语
入伏下雨就“送爽”?
“拥军家政”真情服务老兵不停歇
不要让流量左右我们的生活
槐树降“黏雨”困扰市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