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所周知,一年有春夏秋冬四季,但中医依据五行(木、火、土、金、水)理论,将其与五脏(肝、心、脾、肺、肾)、五邪(风、火、湿、燥、寒)相对应。由于四季无法与五行、五脏、五邪完全呼应,便有了“长夏”这一季节,它对应五行中的“土”,五脏中的“脾”,五邪中的“湿”。
长夏的名称源自《黄帝内经》,但其时间区间并未明确。《中医基础理论》认为,长夏是从夏至到处暑的时间段,包含小暑、大暑、立秋、处暑,共计60日。
在五行中,长夏与脾脏相对应。脾的主要功能是运化,负责摄入食物中营养物质的吸收与分配——通过胃肠的消化吸收功能获取精微物质后,再经运化作用输布至全身。脾属湿土之脏,能化解体内多余的湿浊之气,缓解湿邪导致的身体沉重、头脑昏沉、乏力,食欲缺乏等问题。
长夏季节天气炎热,尤其是伏天,阳气过盛而阴气匿伏于内不得发越,易造成中焦(脾胃)寒凉,影响脾的运化除湿功能。同时,外界湿邪最为严重,易乘虚侵入体内导致湿浊内停。因此,长夏虽天气闷热潮湿,实则是体内虚寒,湿邪容易侵袭的时期。此时若不注意调摄养护,易引发中暑、腹泻等病症。还有部分人此时不发病,到秋冬季节才出现“伏暑”症状,表现为发热恶寒、寒热往来、咽喉疼痛、大便溏而不爽、肛门灼热或者周身疼痛等。
长夏摄生养护的关键在于,可适当降温防暑,但不可过食寒凉、过度贪凉,尤其是冰冻水果、冰激凌等,虽美味却伤脾胃、助湿邪,还可能导致发胖。俗话说“冬吃萝卜夏吃姜”,此时拌些姜丝、喝些姜汤,能温中散寒,大有裨益。此外,紫苏叶茶、紫苏拌凉菜也有很好的除湿作用,薄荷的效果也不错。 (三门峡武强中医院院长 李武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