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静怡)近年来,我市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坚持推动传统产业改造升级和培育壮大战略性新兴产业两手抓,协同推进数字产业化和产业数字化,不断增强推进新型工业化的动力活力。
链群培育促发展。我市聚焦“8+6”产业集群和12条重点产业链,培育引进一批龙头企业,吸引一批配套企业,力争每条重点产业链培育1至3家龙头企业、5至10家重点配套企业,以产业集群和产业链打造工业发展新格局。
改造更新促升级。我市用足用好“三大改造”发展专项资金和高质量发展资金,集中力量推进145个“三大改造”项目和166个新建工业项目落地,推进工业企业设备、产线、车间、工厂全流程改造。
数智赋能促增效。我市以制造业“智改数转”为主攻方向,深入实施制造业数字化转型“一转带三化”,推动76个5G项目建设实施,力争2025年新建成省级智能车间(工厂)5家、中小企业数字化转型标杆2家。
绿色低碳促转型。我市统筹推进绿色制造体系建设、重点企业节能诊断、重点行业节能监察、高耗能行业能效对标等工作,持续推进重点企业在基础设施、管理体系等6个方面提升绿色发展水平,力争年底前培育绿色工厂30家,建成绿色工厂5家,推广节能技术及产品10项。
企业培育促突破。我市持续健全“创新型中小企业—小升规—省级专精特新—国家级小巨人—头雁企业—单项冠军”企业梯次培育机制,强力推进“小升规”工作,力争年底前,全市省级专精特新企业达到150家,“小巨人”企业达到13家,省级单项冠军企业达到10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