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28年的一天,法国作家维克多·雨果在巴黎圣母院北钟楼的暗角里,发现墙上刻着一个希腊单词:“命运”,这个单词触动了他的灵魂,激发了他的灵感,于是他写下了不朽之作《巴黎圣母院》。
190多年后,当代作家、茅盾文学奖和鲁迅文学奖获得者刘醒龙,因为多年前从车载电台中得知,上海市自来水公司有十几位听漏工,每到夜深人静之际,他们就会手拿一根铁棒,趴在老旧的石库门地面上,聆听地下自来水管可能出现的漏水声,激发了创作灵感,于是写下了《听漏》一书,让听漏工担负起聆听历史和人间秘密的职责。
这部作品以其独特的视角和细腻的笔触,为我们展现了一个个鲜活的人物和他们所听到的“漏”。
——倾听民生,倾听责任的回响。曾听长的铁棒敲击地面时,发出的不仅是金属的清音,更是对民意的叩问。这位听漏工的每一次贴耳倾听,都在捕捉地下管网的“脉象”,更是对城市肌理的深度触摸。他以专业技能织密的民生安全网,让居民用水投诉率断崖式下降,这背后是将技术转化为民生福祉的智慧,是对“以人民为中心”的生动实践。那圈喷绘在地面上的白圈,恰似一面面责任的旗帜,指引着维修工人直抵症结。这种对细节的执着、对人民需求的敏锐,正是新时代基层治理的温度所在。
——聆听历史,聆听文明的低语。在青铜的锈迹与泥土的褶皱间,马跃之聆听着文明深处的回声。这位文物保护者的指尖在墓穴积水中探寻时,感知的不只是器物的形状,更是先辈的生活温度与精神密码。那些断片的陶罐、锈蚀的青铜器,在他的修复下重新拼凑出历史的全貌,宛如被唤醒的沉睡记忆。当青铜重器、九鼎七簋沦为利益交换的筹码,马跃之的急切更显深重。文物的每一道裂痕都是文明断裂的隐喻,而修复的每一步都是缝合历史的针脚。他用秘方清除锈迹,亦用赤诚守护着民族文化的根脉,让祖先的智慧在当代重新焕发生机。
——审视正义,聆听良知的叩击。案件的漏洞如同暗夜中的微光,梅玉帛以法律人的职业敏感捕捉着真相的蛛丝马迹。在证据的迷宫中,她用逻辑的罗盘校准正义的方向;在疑点的荆棘里,她以良知的镰刀开辟出通往真相的路径。那些被纠正的错案,何尝不是司法系统自我修复的生动证明?她的故事让我们看到,正义的实现从来不是理所当然,而是需要像梅玉帛这样的守护者,以工匠精神打磨每一个细节,以职业信仰捍卫公平的天平。当法理与人情在案件中碰撞,她用行动诠释了法律人应有的担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