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22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弧线三角纹彩陶盆:
残缺成就的窑火遗珍
文/图 本报记者 王梦 实习生 马艺格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你能想象这样一个场景吗?大约6000年前的一个寻常日子,一位庙底沟先民满心期待地走进冷却的陶窑准备开窑,当他捧出那件精心绘制有黑彩弧线三角与圆点的陶盆时,却发现器身赫然裂开一道长缝。

    彼时,那位因烧制瑕疵而失落的先民不会想到,这件“不完美”的弧线三角纹彩陶盆(如图),竟能跨越约6000年时光,静静陈列于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成为后人瞻仰史前文明的珍贵信物。

    2002年,弧线三角纹彩陶盆出土于三门峡庙底沟遗址。庙底沟遗址最早发现于1953年,先后经过两次大规模发掘。2002年5月至2003年10月第二次大规模发掘期间,该遗址发掘面积2.2万多平方米,出土了大量的彩陶,经过整理共计可复原彩陶1400余件,庙底沟遗址由此成为新石器时代可复原彩陶最多的遗址。而这件弧线三角纹彩陶盆,是庙底沟遗址第二次发掘时出土的唯一一件完整器,其珍贵性不言而喻。

    “在新石器时代遗址中,出土的彩陶器很少有完整器,人们在博物馆新石器时代展厅里看到的诸多彩陶器,大部分是白色石膏拼接着带有花纹的彩陶。”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陈列保管部主任张孟合介绍,“弧线三角纹彩陶盆的缺陷,可能是当时在陶器烧造过程中就产生的。有专家推测,正因为它身上的这些缺陷,导致它没有被当时的工匠重视而成为祭祀的礼器,这才被完整地保存并流传下来。”

    驻足展厅,仔细端详弧线三角纹彩陶盆,可见其器身略有变形,且有一道长的裂缝。它口径35.8厘米、底径12厘米、高18.4厘米,泥质红陶,器壁内外均涂红衣,唇部及沿面外侧绘一周黑彩窄带纹,上腹部黑彩弧线三角相互勾连,圆点纹点缀其间,如流动的韵律在器身绵延。

    “弧线三角纹是庙底沟文化中最常见的一种图案。从客观层面看,这些图案就是由弧线、圆点和三角3种简单的纹饰组合而成。它们作为庙底沟文化的基本构图元素,又通过连续、对称、共用以及阴阳纹等不同方式组合成形式多样、变幻无穷的图案,为庙底沟文化彩陶增添了一抹神秘的色彩。”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副馆长张翼表示。

    如今,人们漫步在三门峡庙底沟博物馆展厅中便可发现,弧线、圆点和三角这3种基本纹饰及其变式随处可见。鱼纹、鸟纹、旋纹……庙底沟文化彩陶的纹饰虽均为手工绘制,且一器一绘皆不相同,但其中的文化基因却是一脉相承。

    曾有学者解读,彩陶上的三角纹是从鸟纹演变而来的,这种图案就像鱼和鸟的结合,体现了当时人们“鱼鸟共融、自然和谐”的理念。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王仁湘指出,早期先民的信仰传统,很多都是从动物身上得到启发,鸟与鱼,是彩陶器上一对恒常的艺术主题,同时也影响了以后中国文化中阴与阳、水与火的观念。

    作为新石器时代最大众化的艺术形式,彩陶上丰富多变的纹饰,再现了古人对神灵偶像的崇拜,也体现了匠人的创造力。或许,我们永远也不会知道那些史前“艺术家”在进行创作时想到了什么,但透过一件件精美的彩陶,我们仿佛能看到,在遥远的岁月里,史前先民以认真精致的生活态度,加工陶土、制坯、修饰、施彩、烧窑,一次史前时代的艺术浪潮在熊熊火光中悄然兴起。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残缺成就的窑火遗珍
光影文字间解码张爱玲
“联墨”公益课堂 传播家乡文化
文化惠民 乐享成果
让孝道文化浸润童心
池氏起源 渑池流芳
博物馆暑期人气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