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王建栋)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陕州区大营镇党委共建的三门峡市首个“党建+”博士生工作站,经过数月深耕细作,于7月17日召开阶段工作总结会,其探索的基层治理新模式成效初显,为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提供了鲜活样本。
今年3月,郑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与大营镇党委创新打造“党建+”博士生工作站,以主题党日共办、党员队伍共育、发展难题共解的“三共”模式,搭建起理论与实践深度融合的治理新平台。每周,两名研究生轮流深入镇域开展实践锻炼,形成常态化校地互动机制。
“硕士、博士们带来的理论指导,让我们的工作思路豁然开朗。”大营镇辛店村党总支书记赵茂刚表示。在研究生团队助力下,大营镇提炼形成了“城村1345工作法”,制定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丰富了锦绣社区“锦快办”小程序,推动了“甘棠议事会”开展,打造了“城事观察员”队伍,提炼了高阳社区多元化矛盾纠纷化解机制,构建起“理论宣讲+数字传播”立体矩阵,推动马克思主义理论转化为乡村振兴的具体实践,形成“理论研究—实践应用—效能提升”的良性闭环。
“在周总理视察纪念馆感悟初心,在智慧辛店平台触摸数字党建脉搏,我真切体会到红色基因赋能基层治理的强大力量。”郑州大学硕士研究生肖雨欣的实践感悟,道出了青年学子的成长收获。研究生团队将学术研究扎根大地,用专业知识破解基层难题,把论文写在乡村振兴的广阔天地。
“这是响应省委党建引领基层高效能治理部署的生动实践。”大营镇党委书记田炜表示,工作站的成功运行,为高校与乡村携手推进基层治理现代化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大营样板”。郑州大学党委副书记王利国对大营镇的党建实践予以肯定。郑州大学副校长刘吕红诚挚邀请基层书记走进校园,为大学生讲述党建引领基层治理的鲜活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