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看望麦贤得时,我们心里很激动。”7月16日,年近耄耋的我市全国拥军模范毛兆祥向记者讲述今年5月的广州之行。
会面当天,当房门打开的瞬间,一位身着旧军装的老人拄着拐杖迎出来,鬓角斑白却腰板挺直、目光如炬。他正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战斗英雄麦贤得。
“可算把你们盼来了!”麦贤得的声音虽然有些含糊却满是热络,两位老人的手紧紧握在一起。
这是毛兆祥夫妻第四次见到麦贤得。第一次见面,是1994年国庆阅兵式上。当时毛兆祥作为“全国爱国拥军模范”代表,麦贤得作为“人民英雄”获得者,两人在会场上合影。
1999年、2009年国庆阅兵式,两人又先后相遇。最难忘的,是2011年在三门峡的那趟旅程。
“那年三门峡黄河旅游节,麦老受邀前来,我全程陪着。”毛兆祥回忆说,“5月的三门峡,黄河边繁花似锦,开幕式那晚,《天下黄河》的舞台灯照得河水发亮。麦老坐在观众席,眼睛盯着舞台眨都不眨,我凑过去小声说‘这是《黄河大合唱》的选段’,他突然抓住我的手说,‘像极了当年战友们唱军歌的劲儿’。”
客厅墙上,一张1965年的老照片格外醒目:年轻的麦贤得穿着蓝白相间的海军服,额角缠着渗血的绷带,眼神如炬。
“这是‘八六海战’后拍的。”麦贤得妻子李玉枝轻轻抚过照片,“弹片从右额穿进左脑,脑浆都流出来了,他在摇晃的机舱里摸黑修了3个小时机器,直到击沉‘剑门’号、‘章江’号。”她掀开麦贤得左额的白发,露出那两块有机玻璃,“医生说能活下来是奇迹,能像现在这样和你们说话,更是奇迹——可老麦总说,这奇迹是党给的,是老百姓给的。”
茶几上,一摞荣誉证书旁,一本泛黄的日记本里夹着不少鲜活的“注脚”:2011年在饶平汫北小学捐建图书馆的照片,孩子们围着麦贤得笑;2021年给汕头援鄂医疗队捐款10万元的收据,红章鲜艳如血;还有一张与毛兆祥夫妇的合影,背景是三门峡“双拥模范城”的奖牌。
“他总念叨,当年老百姓拿鸡蛋、咸菜拥军,现在我们能做的,就是把这份情传下去。”李玉枝指着窗外,“楼下那片‘英雄林’,是老麦和官兵们一起种的。他说,树会生长,情也会生长。”
“儿子小炜走后,我和妻子爱玲把他的抚恤金、慰问金全捐给了部队,奖励立功的战士。”毛兆祥压低声音,“32年了,每年清明我们都要坐30多个小时火车去南疆看儿子,可看到麦老这样的英雄,就觉得小炜的血没白流。”
分别那日,麦贤得坚持要送毛兆祥夫妻下楼,他指着远处说:“你看那片‘双拥园’,孩子们每天放学都去听抗战故事;汕头街头的抗灾队伍,郑州‘拥军街’的霓虹灯……咱们的情,在往下传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