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强国必先强农,农强方能国强。”乡村不仅是农业生产的空间载体,也是广大农民生于斯长于斯的家园故土。即日起,本报记者走进乡间地头,推出“乡村振兴一线见闻”系列报道,用笔尖和镜头记录乡村振兴生动场景。敬请关注。
7月15日清晨,位于陕州区菜园乡南阳村的玄都果业专业合作社里,晨露还挂在树叶上,几位农民已钻进桃园,黄澄澄的桃子压弯枝头,他们小心地剪下果实,去掉果袋,套上防撞套,再整齐码进果筐。“这车黄桃马上发洛阳,客商让我装好箱,他开车来拉。”合作社负责人程光艳抹了把汗,眼里闪着光。
这片80亩的桃园,藏着不少“门道”:黄桃、蟠桃、红毛桃、油桃等6大类15个品种,从5月到9月轮番成熟。“你看这棵820黄桃,春天套了近400个果袋,8月20日成熟采摘,按3.5元一斤算,单棵收入超千元。”程光艳指着一棵枝繁叶茂的桃树,语气里满是自豪。
今年上半年干旱,别家果园发愁时,这里的桃树却“喝”得饱、长得壮——地头的滴灌设施“滋滋”淌水,油渣饼、酒糟制成的液体肥料顺着管道渗进根须。“足水足肥还省水,枝叶茂盛,果实香甜可口。”程光艳说。
果园里的忙碌,藏着村民的“钱袋子”。当天,南阳村村民王百双正给黄桃套防撞套,手指麻利得很,她说:“土地流转给合作社,一亩地一年600元,男劳力每天150元,我在这儿打工一小时10元,不出门还能挣工资,不比在外打工差。”像她这样的村民,合作社常年雇着两三个,忙时能有十几个。南阳村党支部委员水建林算得明白:“流转费稳当,学技术方便,周边村民看着新品种赚钱,都来剪枝嫁接,自家果园也跟着提质。”
包装车间里,黄桃上的细毛被小心呵护着。“这桃毛可不能抹掉,是天然保鲜剂。” 农民们边摆果边念叨。这些带着“原生保护罩”的桃子,不仅发往洛阳、许昌,还能通过批发商发到郑州超市,卖出六七元一斤的好价钱。
为了让桃子“错峰”上市,程光艳没少下功夫。跑遍陕西、山西、河北找新品种,花3万多元引进15个品种,确保每月都有鲜果成熟。“农业科学院的苗子只给两个芽,我就自己琢磨嫁接。”如今,中蟠7、中蟠9等品种成了“明星”,村民们学着他的法子,三五亩的小果园也种得有模有样。
夕阳西下,装满黄桃的货车驶离桃园。程光艳望着80亩桃园,盘算着:“今年30万元跑不了,明年争取翻倍,让更多人跟着沾光。”桃林间的欢声笑语,混着远处的蝉鸣,成了南阳村最动听的致富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