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3版:文明生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明生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6日 星期三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五载坚守承父业 老店焕颜启新篇
本报记者 吴若雨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盛夏凌晨的陕州区老街,一家胡辣汤店中已经飘出阵阵香气。33岁的张艳玲穿梭在后厨,汤勺搅动着胡辣汤,浓郁的香气混着升腾的热气弥漫在空气中。这个曾经连饭都不会做的姑娘,用5年时间守住了父母经营30年的老店,更让它在新时代焕发新生。

    “张新强胡辣汤”在陕州区老街开了近30年,在2020年却差点因为老板张新强的一场病关门歇业。近日,常来喝汤的老街坊回忆道:“大家都以为这店保不住了,没想到现在不仅开得好好的,还越来越红火,只不过掌勺的换成了麻利的女老板。”

    老街坊口中的女老板,正是张新强的二女儿张艳玲。2020年秋天,一通电话将在郑州生活的张艳玲拉回陕州。“你爸脑梗犯了,住院了!”母亲的声音让她连夜返乡,而更棘手的问题接踵而至,姐姐因特殊情况要离开家中经营的胡辣汤店,这个承载着全家生计的老店面临无人接手的困境。“我姐前脚走,后脚就得有人顶上来,我不想让店关门。”张艳玲回忆说。

    彼时28岁的她,是家里被宠大的小女儿,做饭、和面这些事从未沾过手。员工们私下议论:“这丫头撑不过仨月。”母亲看着躺在病床上的父亲,再看看女儿手忙脚乱的样子,红着眼圈劝她:“把店盘出去吧,爸妈不怪你。”但看着墙上被油烟熏黄的印记,想到父母熬了多少个日夜攒下的回头客,张艳玲决定咬牙坚持。

    姐姐离开的第二天,她硬着头皮开门营业。不会和面,面要么发不起来,要么发过了头。不懂调汤,熬出的胡辣汤自己尝着都皱眉头。她白天在店里摸爬滚打,晚上还要去医院看护父亲,凌晨趴在收银台上眯两小时,天不亮又得爬起来生火烧水,“那段日子,我不求做得多好,只有一个目标,不让这个店关门。”“当时只能给在家蒸馍的婆婆打电话求助,问面该怎么和,水该放多少。”张艳玲坦言,父亲的“独家技术”从未系统传授,姐姐离开得仓促,所有技艺都得靠自己摸索。水温掌握不好、水面比例不对、天气变化影响发面……各种问题接踵而至,但她仍不服输。每天凌晨两点起床准备,坚持“开门就得有东西卖”。她反复调试胡辣汤配方,为了留住顾客,特地到安徽学蒸包子、到许昌学炸油条,把学到的手艺融入自家产品。

    不仅如此,张艳玲还给老店带来了与时俱进的改变,店里装上抽油烟机驱散油烟,出餐台全部换成带加热保温功能的新款设备,又添了一台大空调。“以前不管怎么保温,食物放久了都会凉,现在顾客随时来吃都是热乎的。这次装修把老环境彻底改了,就是想让大家觉得整齐、干净、正规。”张艳玲说。

    如今,5年过去了,“张新强胡辣汤”店的顾客比以前更多了。老街坊们说,这店在她手里,不光没黄,反倒蒸蒸日上,面目一新。张艳玲表示,自己终于明白,一辈子不用追着太多东西跑,能把一件事踏踏实实干好就够了,守护好这家店,就是她对父母最好的回馈。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明生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经济·金融
   第07版:文旅·综合
   第08版:视点
用热爱点亮卢氏红色记忆
便民服务综合体构建幸福生活圈
开通线上“e诉通” 职工诉求“一键达”
健康义诊暖人心
五载坚守承父业 老店焕颜启新篇
多举措保障夏季高峰期供水
让文明之花处处绽放
警惕空调“吹垮”面部神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