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以火为墨,烙刻时代变迁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这些作品花费了我四五年的心血,其中的105幅《百年艰辛铸辉煌》系列木版烙画,是为献礼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创作的……”日前,在河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代表性传承人王东林家,他指着自己创作的系列烙画认真地介绍着。

    今年57岁的王东林是卢氏县横涧乡人。少时家境贫寒,但酷爱绘画,经常趁放牛时在地上用木棍学画,自小就打下了坚实的基本功。21岁到县工艺美术厂工作后,在师傅的指导下,他与烙画结下了不解之缘。30多年来,他干过装潢,卖过服装,开过饭店,但始终没有放弃对烙画艺术的追求。

    “烙画原称‘烙花’,又称‘火笔画’,主要采用国画的勾、勒、染、点、擦、白描等手法,来表现绘画对象的虚实、色调、立体感。”王东林说。2019年,为庆祝中华人民共和国70华诞,他历时8个多月,创作出长达43米的《永远跟党走 共筑中国梦》纸烙画长卷,并在北京、郑州等地展出。

    展出获得成功后,他创作的激情更加高涨。为展现建党百年来的伟大成就,王东林查资料、拍实景、构图、选料、创作,耗时500多天,投资近10万元创作系列烙画105幅。为此,王东林把在老家横涧乡营子村的画室搬到了县城新家,推掉了所有上门求画的生意,每天手握笔尖温度500℃~800℃的小烙笔,争分夺秒精心创作。每幅画他常常要烙上万笔甚至几万笔,手上经常被烫得新伤叠旧伤。在他的烙笔下,红军爬雪山过草地、深圳从小渔村的嬗变、县委书记的榜样焦裕禄等重大事件和先进人物被生动地呈现出来,给人震撼的视觉冲击力。

    “为创作这些作品,老王除了吃和睡就是烙,甚至半夜灵感来了就又去画室忙上一阵子,我成了他的专职服务员,就连在深圳工作的女儿也在网上帮助查史料,商量创作的有关细节,假期还要帮他。”妻子王玉芬说。

    2021年12月,王东林入选第五批河南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当年,他的烙画作品《喜迎二十大中共党史长卷》在河南省文化馆举办的“厚重中原·出彩河南”系列展演活动中引起较大反响,他又自费将长卷拿到全国各地展出,弘扬烙画技艺。

    近年,王东林仍然深耕烙画创作,一批批内容深刻、特色鲜明的烙画作品前往多地进行展出,再次收获好评。

    “国家和人民培养了我,给了我这么好的生活,我只有通过手中的烙笔,记录下祖国的发展变化,才能作为报答。现在,我正在加紧培养新人,希望这项技艺能一直传承下去。”王东林认真地说。    (叶新波)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公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泥火淬炼的千年“醉”器
打造艺术舞台 丰富暑期生活
解读经典 共享智慧
阅读点亮夏夜
以火为墨,烙刻时代变迁
多元活动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
七旬老人义务传授太极拳
来源于传说 火爆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