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天阊阖开宫殿,万国衣冠拜冕旒。”如果要用一座城市来映照整个中华文明的黄金时代,必是长安。它是一个时代的象征,是“中华”一词在空间中的具体表达。翻开刘庆柱的《盛世长安》,汉唐历史拂去两千多年的尘埃扑面而来。这座繁华都市的几多风云、几多迷思,让读者忍不住去探寻、去触摸。
《盛世长安》以60余年考古成果为基,从长安的地理环境、长安城的形制与布局、长安的行政管理、长安的社会经济与文化等方面,全方位展现长安的城市细节。为了让读者更清晰、直观地了解这座城市,作者在书中加入了文献、图像资料,多方面重现汉唐长安的盛世图景。
在书中,作者从长安城的都城规制思想中挖掘出中华文明“连续性”的原因,令人印象深刻。如唐代的太极宫位于宫城中央。唐代以后,北魏洛阳城的宫城、宋代开封城、元明清三朝的北京城,其城市规制基本继承了汉唐长安城的规制。而汉唐形成的古代都城规制思想,同样延续到了元明清三朝,如大金王朝认为“中都”之名体现出都城“择中建都”、都城之内“择中建宫”的理念。这种“国家文化的认同”,凸显了中华文明的国家至上与各民族凝聚力。
如果说汉唐长安是历史长河中的一顶王冠,那么丝绸之路无疑是镶嵌在这顶王冠上耀眼的明珠。西汉时,汉武帝派遣张骞从长安出发,出使西域。在这项具有世界历史意义的使命中,张骞跋山涉水、历经艰险,成功开辟了东西方文化交流的大通道,从此长安变成了一座国际性大都会,中国人从这里走向世界,世界各地的人们从四面八方走进中国,来到长安。长安市场上到处是规模庞大的商队,西域商品琳琅满目。同时,商人又把长安的农耕、水利灌溉、蚕桑养殖、漆器制作等技术传播到各个国家。文明之花伴随着声声驼铃播撒各地。长安与西域各国的物质和文化交流空前繁荣。
书中对长安城文化发展的阐述,使人深刻认识到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长安这块土地上,孕育着众多各具特色的文化,它们如同璀璨的星辰,共同照耀了长安的浩瀚星空。无论是在文化史上熠熠生辉的唐代诗歌,还是与西域乐舞融会的长安乐舞,无论是绚丽多彩的壁画,还是宗教的百花齐放,这些不同的文化元素在历史的进程中相互碰撞、相互借鉴,最终交织成一幅绚丽多彩的文明画卷。正是因为有了这些不同文化的交融,才让长安成为信仰汇流之地。
作者在呈现汉唐长安盛世的同时,也揭露了长安没落的原因。黄巢农民起义后,长安城多次遭到毁灭性的破坏。随着东南沿海地区经济的崛起,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政治中心东移和南移的趋势,长安自此失去了首都地位,逐渐湮没于历史长河。从繁华到没落,让人忍不住唏嘘,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我们要做的,就是不断吸取前人的经验教训,以史为鉴,怀着敬畏之心去探究历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