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于生活的褶皱间拾得“星火”
——读乔叶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
作者:胡晓萍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合上乔叶的散文集《要爱具体的人》,那些文字仿佛有了生命与温度,不断有熟悉的身影迎面走来:花店老板娘利落地倒腾着花盆,网约车司机从后视镜投向窗外的匆匆一瞥,青涩的香樟树少年讨价还价的执拗,胡同深处偶遇的孤独老人……这些被乔叶精心捕捉的“具体的人”,像散落在生活褶皱里的点点星火,在她俯身轻轻拾起的瞬间,骤然迸发出温暖而恒久的光。

    相较于乔叶此前在《宝水》《最慢的是活着》中精心编织、充满戏剧张力与命运跌宕的长篇叙事,《要爱具体的人》展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美学向度。这本书没有曲折的情节,只有一个个如尘埃般寻常的“具体的人”,乔叶写他们,笔触扎实、沉静——如同雨夜窗棂透出的橘黄色灯火,虽不耀眼,却温暖而真实,让人忍不住想要接近,感受那份心灵的安宁与熨帖。

    何为“具体的人”?乔叶在书里从不定义,只让他们在字里行间“活”了起来。《一把花籽》里,瘦弱的老太太见“我”采花籽,也跟着指尖轻捻:“如果稍一粗鲁,触到苞身,可就难收拾了。籽苞在触到的那一瞬间便爆裂开来,如一枚小小的炮弹,炸出无数的籽儿。有的籽儿落到地上,有的籽儿落到花枝上,有的籽儿则落到手里和衣服上,而那张包着籽儿的嫩绿皮儿呢,顿时萎缩起来,如同一颗瘪了气的心。”素昧平生的两人,全程几乎无言,却在立秋午后共享一份默契。书中在临近结尾引用了《牡丹亭》那句“是哪处曾相见,相看俨然”,道尽了人与人之间那种微妙的、无需言表的连接与理解。

    如果说《一把花籽》呈现的是陌生人之间无声的共振,《饼的事》则藏着不说破的善意。那位卖饼的老板娘,在给干苦力的人递饼时,总会不动声色地多塞一个。面对“我”的好奇,她只是淡淡一句“他们都不容易”,这里没有慷慨陈词,没有自我标榜,甚至没有期待任何回响。寥寥几笔,老板娘对另一个“具体的人”的朴素照拂,其善良与体恤比任何直白的赞美都更为沉实有力。

    乔叶还把目光投向更具公共生活气息的菜市场。她记录买菜琐事,写得像在记账:“酱萝卜八块,嘎嘣脆的酱黄瓜九块,豆瓣小黄鱼十二块……”陡然笔锋一转,“拿到手中先咬一口,烫嘴的油香混着筋道的嚼劲,连空气都变得黏稠”;钻进火锅食材小店,她坦言“惊呆了”,笑自己“吃的见识太浅,进步空间还大”。那些干瘪的数字、口语化的絮叨,经由她的点染,忽然变成了冒着热气与温度的人间烟火。

    读至深处,方懂得“要爱具体的人”绝不是一句高高在上的口号,而是生活的本真,一种落地生根的生存智慧。回想我们身处的时代,个体常常被困在钢筋水泥的格子间,目光被屏幕里虚幻的“远方”所牵引,指尖划过无尽“信息洪流”的泡沫。久而久之,楼道里邻居熟悉的脚步声、菜市场此起彼伏的吆喝声、小区若有若无的桂花香……这些构成生活底色的具体声响与气息,都在我们日渐麻木的感知中变得模糊而遥远。于此情境中,乔叶的笔触便如同一面诚实的镜子,清晰地映照出我们对周遭“具体的人”与“具体的生活”的疏离。正是这种普遍的疏离,使得“要爱具体的人”这一朴素的吁求,拥有了沉甸甸的分量。

    乔叶用文字提醒我们,生活中“要爱具体的人”,从来不是什么宏大的命题,不过是接住一碗热汤的掌心温度,瞥见窗台一缕晨光的心头微暖,只有俯身拾起这些散落的“星火”,以具体的关怀熨帖具体的人,才能抵御精神的荒漠,重获那份被遗忘的、脚踏实地的温暖与安宁。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公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一粒麦种如何拱出春天
书单
于生活的褶皱间拾得“星火”
溜走的是时光 留下的是温暖
还原汉唐长安的盛世原貌
在“碎片时代”,守住阅读的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