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文化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15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小口尖底瓶:
泥火淬炼的千年“醉”器
文/图 本报记者 梁如意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小口尖底瓶

    14年前,位于渑池县的仰韶文化博物馆拔地而起。馆内,一件件仰韶彩陶静静诉说着时代的故事,暗含着追根溯源的线索。其中,仰韶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典型陶制容器——小口尖底瓶,不仅是该博物馆的“镇馆之宝”,也是仰韶村遗址最具代表性的器物。

    对中国考古而言,仰韶是一个重要的坐标。仰韶文化作为中国黄河流域新石器时代中期文化的典型代表,延续2000多年,其深厚底蕴奠定了中华文明的根基,对进一步深入挖掘黄河文化的内涵和价值,探究史前社会的复杂化和文明化进程具有重要意义,在世界考古学领域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

    自1921年在渑池县仰韶村首次被发现后,历经数代考古学家的不懈探索,仰韶文化遗址在黄河流域已发现近万处,其分布之广、类型之繁、内涵之博,堪称人类文化发展史上的奇迹,绚烂的史前陶器也因此得以再现。

    走进仰韶文化博物馆展厅,6件不同时期的小口尖底瓶呈现在眼前,最早的一件属仰韶文化早期半坡时期,最晚的一件则为龙山早期,虽历经数千年岁月洗礼,却依旧散发着独特的魅力。“这6件小口尖底瓶中,仰韶中期渑池班村遗址出土的小口尖底瓶最为珍贵。该瓶通高71厘米,口径4厘米,腹径21.5厘米,双唇形口,器物规格小,是仰韶文化中期的小口尖底瓶。”仰韶文化博物馆讲解员张雯耐心细致地向游客讲解。

    小口尖底瓶的发现,为研究仰韶先民的生活方式、制陶工艺及文明程度提供了珍贵的实物依据。6000多年前,黄河河畔的仰韶先民,用泥与火创造了小口尖底瓶,站在这件穿越6000年的文物前,指尖仿佛能触碰到先民制陶时留下的温度,耳畔似有黄河水奔腾的回响。小口尖底瓶以其独特的造型,诉说着仰韶先民与自然共生的智慧,见证着华夏文明的源远流长,在时光的长河中,静静守护着文明的火种,等待后人不断解读其中的奥秘。

    小口尖底瓶不仅承载着深厚的历史底蕴,还因其独特的造型和用途引发了学界的广泛讨论,直到今天,相关谜底尚未被完全揭开。关于小口尖底瓶的用途,说法众多。其中,专家称其为汲水器的说法,较为流传,瓶鼓腹能增加水的容量,尖底则缓解了水对底部的压力。另一说法,则称其为炊煮器。持有此说法的人较少,因为细长型尖底瓶的上半部很难导热。又一说法,称其为祭祀器,这一说法最贴近器物的用途,因为中国自古以来祭祀首选都是酒器。在华夏传统文化中,酒是沟通天、地、神、人的媒介。

    “近年来,随着实验考古学的兴起和科技的进步,对小口尖底瓶的用途又有了新的研究。”仰韶文化博物馆办公室主任赵婷介绍,202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教授刘莉和中国西北大学教授崔银枝对仰韶村遗址第四次出土的8个尖底瓶的残留物,进行了初步分析,采用对陶器非损伤性、多学科综合分析的方法,获得了古代酿造谷芽酒和曲酒技术的证据。因此有专家认为,小口尖底瓶最大的功能或与酿酒有关,是作为酒器使用的,或为酿酒器具。专家们认为,在庙底沟文化时期,农业生产大发展,粟、黍、稻等粮食有了大量剩余,为酒的酿造提供了充足的原料。化粮为酿成为人们生活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小口尖底瓶则是那个时期的代表性器物。

    此外,从文字学角度来看,甲骨文中的“酒”“尊”“奠”等字都有“酉”旁,而“酉”部形似尖底瓶,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佐证了小口尖底瓶与酒的密切关联。

    如今,仰韶文化博物馆通过裸眼3D全息投影、VR场景再现等数字化展示设备,为游客打造沉浸式互动参观体验,让人们能更直观地感受小口尖底瓶的魅力,这些穿越数千年的神秘容器,见证了仰韶文化的辉煌,也为后人探索远古文明提供了重要线索。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小口尖底瓶背后的秘密或许终将被完全揭开,届时,它将为我们讲述更多关于华夏文明起源与发展的精彩故事。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公告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泥火淬炼的千年“醉”器
打造艺术舞台 丰富暑期生活
解读经典 共享智慧
阅读点亮夏夜
以火为墨,烙刻时代变迁
多元活动让红色文化根植于心
七旬老人义务传授太极拳
来源于传说 火爆于民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