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陕州区政协与区检察院创新推行“政协提案+检察公益诉讼”双轮驱动模式,推动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深度融合,通过将政协提案转化为行政公益诉讼案件,借助制发检察建议、组织公开听证等举措,督促行政机关整改落实,在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生态环境与资源保护等领域成效显著,为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注入强劲动能。
线索互移 构建“双向赋能”治理格局
今年年初陕州区两会召开前,该区检察院在履职过程中,敏锐发现酒吧、棋牌室等特殊场所存在食品安全隐患,高铁外围环境存在安全风险等线索,随即主动对接区政协移交相关线索供其调研。7名政协委员以此为基础,深入调研分析,形成9份高质量提案,内容涵盖陇海铁路旧线遗存保护、落实铁路保护“双段长”制度、特殊场所食品安全等多个领域。
与此同时,该区政协将有关垃圾分类、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利用、地域文化及文旅融合、丰富沿黄生态廊道文旅业态等内容的4份提案转交区检察院。其中,针对学校垃圾分类监管不到位的问题,该区检察院向区教体局发出检察建议,有力推动了校园垃圾分类教育长效机制的建立,形成了“监督—提案—办案—整改”的闭环管理模式,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机制创新 凝聚“协同联动”治理合力
今年二季度伊始,陕州区政协与区检察院召开首次民主监督与法律监督联动协商会,就经常性联络沟通机构的设立、相互转交问题线索的收集登记、督办及处理反馈等工作进一步明确和细化。
该区检察院专职委员胡爱国在“政协履职能力提升”培训班上开展专题授课,4名政协委员加入“益心为公”志愿者队伍,成为公益诉讼领域的“情报员”和“智囊团”。6月,区检察院就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案件组织公开听证会,邀请5名政协委员全程参与。委员们通过公开问询、评议等方式,推动行政机关依法履职,充分彰显“监督+听证”模式的公开与公正。
截至目前,9份政协提案已全部立案,4份提案转化的3件公益诉讼案件中,1件落实检察建议,2件通过听证制发检察建议。政协委员们纷纷表示:“过去提案往往‘止于答复’,如今有了检察监督,整改工作有了‘硬抓手’!”
陕州区政协与检察院还将深化特约检察官助理、志愿者等协作形式,在食品药品安全、安全生产等民生关切领域拓展联动范围,让民主监督的“软力量”与法律监督的“硬约束”协同发力,共同绘就基层社会治理的“同心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