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至12日晚,方言话剧《面皮》在三门峡国际文博城大剧院成功演出两场,受到观众的热烈好评。
《面皮》以高度写实的手法,描绘了陕西省宝鸡市一个小村落中一家三代人发明、制作、传承擀面皮手艺的故事,展现了党的基层干部带领群众艰苦奋斗的发展历程,赞扬了乡亲们坚韧不拔的勤劳品质和勇于创新传统文化的民族风骨。该话剧荣获第十届陕西省艺术节“文华大奖”、陕西省第十七届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优秀作品奖等奖项,由一级演员、中国戏剧梅花奖、中国话剧金狮奖、中国电视金鹰奖优秀男演员奖获得者吴京安领衔主演。
“三门峡是我们这场戏走过的全国第十多个城市。台词虽然已经记得很牢,但大家千万不要把演戏当作机械性的重复,每一次演出都要给自己创造陌生感和新鲜感。”7月11日下午,在彩排现场,吴京安悉心叮嘱年轻演员们,如何调整走位、布局灯光,如何控制脚步的快慢、循序渐进演绎情绪的爆发,争取让每一场戏都圆满落幕。
“望三门、三门开,黄河之水天上来!我们一定要在大气磅礴的三门峡市成功演出,大家加油!”彩排结束,吴京安为演出团队加油、鼓劲。
在接受记者采访时,吴京安介绍:“话剧《面皮》讲述了宝鸡西府,秦岭脚下一个小村落,在45年前,老百姓为了生存、活命,继承先人留下的面皮手艺,并不断发扬光大的故事。”
直爽、专业、激情四射是吴京安的性格特点,“该话剧的特质,就是不像戏,而像一群村民在舞台上生活,非常自然、接地气,没有特别的雕琢和口号,有的只是点点滴滴的生活气息。大家通过观看这个剧,就能体会到以前百姓生存之不易,面对困难,他们的挣扎、纠结、奋斗、理想,他们的梦曾经碎在这个舞台上,最终也成在这个舞台上。”吴京安说。
关于演戏,吴京安有着自己独到的理解,他说:“演戏并不是使用书面的戏剧语言或是诗一般的语言,而是把台词变成人物的话。”
“从事演员这个工作,有的一场戏就得演800多场。”吴京安说,《面皮》自前年开始到现在,已先后在北京、西安、宝鸡、兰州、银川、大同、洛阳等地演出,如果每次像复读机一样,流畅地背台词,那演员本身也会烦死、累死、腻死,所以每一次演出,都要给自己创造陌生感和新鲜感,把经过“发酵、醒面、打浆”等诸多程序后制作出来的话剧、电影、电视剧等赋予生命力,演出剧中人物内心的语言,才能让台上演员和台下观众消除空间距离,真正融为一体,让观众和剧里的人物同呼吸、共命运,共同畅享演绎和艺术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