妻子在市郊的开心农场租了一块三十多平方米的菜地,跟我商量要种植的蔬菜种类时,我说一定要种些荆芥,至于其他的菜该种啥你说了算。因为在我心中,荆芥一直是故乡菜肴中独树一帜的存在。
在我的老家,每年从暮春到初秋,乡间都有吃荆芥的习俗。这不仅是由于荆芥营养高、味道好、易种植、生长旺,可以一茬一茬掐取食用,还在于它鲜明的秉性、独特的风骨。
荆芥是随和包容的。它对环境从不挑剔,在房前屋后、田间地头、池塘边上都能存活,还有促消化、防便秘、镇痛抗菌、解表散寒、防治感冒、透疹止痒、止咳平喘、收敛止血等保健食疗功效。乡人有的掐些荆芥嫩叶当调料用,有的干脆拌上一碗纯纯的荆芥叶当时令凉菜吃。它横跨调料、蔬菜、疗愈三大功能领域却又融合得浑然天成,实在不是寻常菜蔬可以相比的。
然而,荆芥的个性又极为奇崛。在故乡从春到秋的菜蔬中,实在找不出一种像荆芥这样拥有独特风骨的蔬菜。它富含的薄荷酮、胡薄荷酮等挥发油,使它具有一种融合了薄荷叶、紫苏叶、藿香叶的浓郁辛香,更赋予了它强大的气场。用荆芥嫩叶做出的美食数不胜数,但荆芥从来不滥竽充数,向来都是镇场子般的存在,是这些美食的灵魂所在。
正因为有这样的风骨,跟荆芥叶搭配的食材、调料一般都很识趣,大都是本身无味或者味道相对较轻的,这样才能更好地凸显荆芥浓郁纯粹的风味,不过就算跟大蒜这样的气味浓烈的“狠角色”搭配,荆芥也照样能把大蒜的气味遮盖并融合。
正因有这样的风骨,并不需要太复杂的烹饪,用荆芥就能做出令人味蕾大开的美食。乡人常吃的荆芥叶汤面条的做法就很简单。把掐来的荆芥叶洗净控水,撒入食盐,淋几滴香油拌匀,待手擀面第一次沸腾时倒入锅里,面条滚上三次熄火,一碗香喷喷的荆芥叶汤面就做好了。只见翠绿的荆芥叶安卧在洁白的面条间,这种清清白白的简约搭配不仅带来视觉上的清爽,还是田园生活平淡恬静的鲜活写照。夹起一筷子细细品尝,面条的筋道寡淡,愈发衬托出荆芥叶的清香馥郁,真的是面鲜香、汤醇美,特能提神解乏。更关键的是面是自己擀的,菜是自己种的,面和菜都是自己的劳动所得,美味从舌尖淌过,劳作的疲乏随之而去,生活的踏实感便油然而生。
另一种美味令我永难忘怀,这就是母亲做的荆芥叶烙饼。为了增加面团的柔韧度,母亲先在大碗里打上两个鸡蛋,加入适量的土井水、食盐、小苏打,一并搅拌均匀,然后在盆里把面粉和好,再用塑料袋把面团密封起来醒面,大约半小时后再把面团取出。这时的面团已变得面光质润、软硬适中、毫不粘手了。母亲将面团反复揉按,揉成长长的圆柱状后,用菜刀均匀地一段段切开,再用擀面杖擀成薄薄的圆饼;然后均匀地抹上棉籽油、白芝麻粒、食盐,撒上从门口菜园里采来的荆芥嫩叶,卷成长菜卷再顺势旋成麻花状,接着两手相向用力一压,作成烙饼雏形;再用擀面杖反复擀成又薄又圆的面饼,以增加面饼的层次感;接着把面饼放入淋了油的小锅里。在麦秸火不紧不慢的炙烤下,面饼逐渐变得色泽金黄、香气缭绕,不大一会儿,荆芥叶烙饼的浓香便从厨房向外弥散,到最后,整个院子里都氤氲着诱人的香味。刚出锅的荆芥叶烙饼端上来了,荆芥叶在高温炙烤中本色如故,与白色的芝麻粒、金黄的面饼相映成趣,吃上一口,只觉得外焦里酥、辛香醇厚、层次丰富、回味悠长,让人感到每个细胞都充盈着对生活的满足……
尽管已有二十多年没吃到过故园的荆芥美食了,但荆芥的风骨却深深地烙在了我的心中。想来也觉有趣,既随和无比、包容如水,又棱角鲜明、奇崛如山,荆芥的风骨是山与水、方与圆、原则性与灵活性的对立统一,是日用而不觉的阳光空气,浸染了中国文化的意蕴与智慧,象征着我们为人处世的风格,也启迪着我勿忘本心、永葆本色、继续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