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水滔滔东去,历经沧桑的淬炼,在豫西大地留下了一种特殊的黄土,唐代的匠人拾起这份馈赠,将其抟土成砚……
1985年,在三门峡市区的一座唐墓中,沉睡千年的一方澄泥龟砚重见天日,它就是目前收藏于三门峡市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国家一级文物唐代虢州澄泥龟砚(如图)。
这方澄泥砚以灵龟为形,小巧中见精妙,通长10.5厘米,通宽7.5厘米,通高4.6厘米。其呈爬行状,仰首远视,四足着地,腹部前低后高,呈动态之势。砚身带盖,盖上阴刻几何图案,中间为四个六边形,四周刻饰八卦符号。质地细腻,叩之有声。砚池内仍留存着千年前的墨痕,诉说着它曾陪伴主人挥毫泼墨的岁月。
“砚为文房四宝之一,自古就是文人的最爱,谓之砚田。它源于史前时期的研磨器,西汉时臻于成熟,唐宋时达到鼎盛。龟形砚是唐代特有的一种特殊砚形。龟在古代是通灵和长寿的象征。不同于唐代常见的箕形砚,龟形砚在当时极为少见。其微型的造型别致精巧,表面雕刻着几何图案与八卦符号,在同类文物中脱颖而出,也正因如此,它被评定为国家一级文物。”三门峡市博物馆馆长贺旭辉表示。
从艺术与工艺角度来看,它的价值更是无可估量。其造型生动,神态惟妙惟肖,龟背作为砚盖,腹藏储墨空间,体现出唐代制砚工艺实用与审美的结合,更展现了古人高超的雕刻技巧。除了澄泥砚本身贵为唐宋时期的皇家贡品外,这种复杂造型的砚台制作成本高昂,绝非普通文人所能拥有,极有可能是贵族、高官或富裕文人彰显身份与品位的定制珍品。
澄泥砚是中国“四大名砚”中唯一的泥制砚,唐代澄泥砚产地在虢州,具体地点为今灵宝市开方口村。市博物馆保管部主任贾鹏介绍:“上海博物馆有一件珍贵的文物唐龟形澄泥砚,底部就写着‘开方’二字,只是那件藏品缺少砚盖,而我们这件有幸保存得十分完整,算是难得的完整器,其立于市博物馆珍藏序列之巅当之无愧。”
澄泥砚是在传统澄泥工艺和陶砚制作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质地细腻坚实,发墨性能也好。那些造型古朴典雅的龟形砚、山峰砚等,一直备受当时人们的推崇,在唐宋时期还成为贡砚,代表了那个时代的最高工艺水平和审美准则。北宋大文豪、史学家欧阳修在《砚谱》中说:“虢州澄泥,唐人品砚以为第一,而今人罕用矣。”足见其地位之高、名气之大。
欣赏着精美的澄泥砚,很难想象生活在黄河流域的虢州制陶工匠们,经历了多少次的失败,才用勤劳、智慧和汗水,用质朴的双手点泥成“金”,以熊熊的窑火赋予了它新的生命,最终使其成为文人案头之物,得以砚史留名。“如今,这方澄泥龟砚作为市博物馆基本陈列的明星展品,自2000年入馆以来便持续展出,每年有十多万游客前来观赏。本馆还以它为原型,推出相关文创产品,让文化瑰宝以全新的形式走进大众生活。”该馆业务部主任郭婷表示。
世事沧桑,宋代之后朝廷南迁,虢州澄泥砚走向衰落。陕州澄泥砚则异军突起,到了清代,人马寨遂为澄泥砚的主产地。在继承唐宋虢州澄泥砚风格基础上,其将民间木版年画、剪纸纹饰等融于澄泥砚造型之中,将圆雕、浮雕、透雕等多种工艺运用到制砚艺术上,创作出了许多极具地方特色的澄泥砚,同时也使澄泥砚成为寻常百姓的书写用具。
一抔澄泥,方寸之间演绎文化自信之美,折射出从宫廷珍玩到民间雅器的传播轨迹,它激励着后人去探寻、传承和弘扬这份珍贵的历史文化遗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