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 近年来,市城乡一体化示范区(高新区)大王镇始终将农村饮水安全工作摆在突出位置,通过“专班督导+靶向整改+长效管理”的工作模式,系统推进农村供水设施提档升级,切实让群众从“喝上水”迈向“喝好水”,为乡村振兴提供坚实保障。
专班督导查隐患,聚焦三大环节,筑牢安全底线。大王镇农业中心成立水利工作督导专班,深入各村开展拉网式检查。督导工作重点围绕“环境卫生、水价公示、人员管理”三大核心环节展开,严查供水房门窗完好性及内部卫生状况,确保供水环境整洁。核查供水价格公示牌及应急预案制定情况,保障村民知情权。翔实登记管理人员信息,督促其履职尽责。通过“查设施、看台账、问村民、核数据”四步工作法,确保问题排查精准到位。
靶向整改求实效,立行立改到位,消除风险隐患。针对督导中发现的供水房门窗破损、杂物堆放、管理制度缺失等突出问题,农业中心坚持“发现一处、整改一处”原则,一方面现场下达整改通知书,明确责任人和整改时限;另一方面组织专业人员开展“手把手”指导,帮助各村建立日常巡查维护制度。特别对老旧供水设施进行重点标注,纳入优先改造计划,通过更换设备、加装防护网等措施,彻底消除安全隐患。
长效管理谋发展,构建三大机制,确保常态管护。为巩固供水安全成果,该镇建立长效管理“三强化”机制,强化动态监管,建立定期复查回头看制度,严防问题反弹。强化资金保障,积极争取上级专项资金,同时引导村集体、合作社等社会力量参与管护,形成多元投入格局。强化考核激励,将供水管理纳入考核目标,切实提升监管效能。 (杜怡彤 常洲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