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日清晨,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商贸东路的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内喜气洋洋。轮椅上的新郎郭小卫将手捧花递到同样坐着轮椅的新娘郑希梅手中,深情地说:“希梅,我来接你回家了!”接过鲜花的郑希梅,眼眶有些湿润,脸上随即绽放出幸福的笑容。身着中式礼服的一对新人,在伤友伴郎伴娘的祝福声中,牵手相伴。这对在该中心相识相爱的伴侣,选择从这个给予他们第二次生命的“娘家”出发,迎接属于他们的人生新篇章。
黑暗岁月:
两个被命运禁锢的人生
6月30日上午,郭小卫和郑希梅一早便开始布置他们的接亲场地,轮椅穿梭间,两人仔细悬挂彩带,认真粘贴大红喜字……一阵忙碌过后,他们向记者讲述了自己与命运勇敢抗争的故事。
郭小卫和郑希梅的故事,始于人生道路的一次残酷转折。17岁那年,一场无情的拖拉机翻车事故让郭小卫脊髓损伤,双腿瘫痪。此后的28年,“禁锢”二字写满了他的人生:大小便失禁、褥疮日夜折磨、脊柱侧弯变形……生活的一切都依赖于年迈的母亲。“清晨穿衣靠母亲,深夜翻身靠母亲,连喝水都要送到嘴边。”48岁的郭小卫回忆,绝望中他甚至“无数次想结束这一切”。
2013年的车祸同样改变了郑希梅的人生,脊髓损伤让她被困家中整整9年。“我的世界只有四面墙,没有收入,没有希望,我觉得人生完了。”34岁的郑希梅说,那时的她对未来不敢再有任何期待。
重生之地:
彩虹家园带来希望之光
2021年9月,二人命运的转机出现在同一个地方——由三门峡市残联和三门峡经济开发区党工委、管委会大力支持下建立的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这是河南省首家专门服务于脊髓损伤群体的康复机构,采取“生活重建+职业重建”模式,帮助伤友实现“康复即就业”。
郭小卫成为该中心首批学员。在这里,他掌握了轮椅操控、移位、自我护理等技能。“第一次自己洗澡、上厕所;第一次独自坐轮椅出门;第一次乘高铁、逛商场……”郭小卫说,这些“人生第一次”点燃了心中的希望之火。完成康复后,他更是成为中心的同侪教员。
2022年,作为教员的郭小卫访视时遇到了郑希梅。“他说学习能让我自理,我根本不信!”郑希梅坦言。但郭小卫没有放弃,一次次用自己的经历开导她。最终,郑希梅鼓起勇气走进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
爱的萌芽:
互助中衍生的相知相守
在康复训练中,郑希梅逐渐掌握生活技能。“第一次独自出门,阳光洒在脸上,我感觉重新活过来了!”郑希梅回忆道。后来,她也在该中心就业园区找到了工作。
这条重生路上,郭小卫始终陪伴在郑希梅左右。“他是第一个把我从黑暗里拉出来的人。”郑希梅深情地说。郭小卫则在此过程中找到了生命的意义:用自己的力量,为更多伤友点亮希望。
共同的经历、对独立生活的渴望,让两颗心在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这个温暖的大家庭里渐渐靠近。从感激到依赖,从欣赏到爱慕,爱情的种子在悄然生长。“相处越久,感情越深。”郑希梅幸福之情溢于言表。
“娘家”出嫁:
轮椅迎亲车队温暖街头
当天的接亲仪式上,充满着“娘家人”真挚的掌声与祝福。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的工作人员和伤友们,像送别自家女儿般细心为新娘郑希梅整理仪容和着装。郭小卫在伤友伴郎协助下,完成了“敲门”“找鞋”等环节,并将捧花递给郑希梅。
随后,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45名伤友组成的轮椅迎亲车队,整齐列队为爱启程,成为街头一道独特的风景线。当车队缓缓驶离时,两人深情回望这个见证他们重生与爱情的“娘家”,频频向该中心工作人员挥手告别。这温暖的一幕,引得路人纷纷驻足。
政策支持:
为众“伤友”铺就康复之路
这份特殊的“娘家情”,得益于三门峡市委、市政府对残疾人事业的高度重视。2021年,三门峡在全省首次将脊髓损伤者生活重建明确纳入五年残疾人基本康复服务目录重要内容,并制定专项补贴标准每人康复资金8000元。三年多来,彩虹家园幸福重建中心举办培训班10期,康复训练100人,帮助71人就业创业,通过心理重建、生活重建和职业重建等方式,帮助像郭小卫、郑希梅这样的脊髓损伤者逐步实现生活自理、回归社会,成为社会价值的创造者。
该中心创新的“同侪康复”模式(康复者帮助康复者)和“康复即就业”路径,使其荣膺自主互助康复定点机构、河南省文明示范培育一类项目等荣誉,成为伤友心中的“重生之地”和“第二个家”。
郭小卫和郑希梅从绝望到重生、从相识到相爱的动人故事,是在我市残疾人康复工作精准施策、创新模式、人文关怀下,结出的一颗甜蜜“果实”。在社会暖阳的照耀下,这颗“果实”正闪烁出三门峡这座文明之城温情的人性光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