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7版:文旅·综合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文明生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2日 星期三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陕州黄河第一桥:
横跨千年的浮桥传奇与文明印记
本报记者 夏泽辉 通讯员 牛占亚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在九曲黄河奔腾不息的浪涛声中,陕州老城西郊的太阳津古渡口,宛如镶嵌在母亲河畔的一颗璀璨明珠,承载着华夏文明数千年的历史记忆。唐贞观十一年(637年),唐太宗李世民东巡洛阳,面对黄河天险阻隔,一道诏令拉开了中国桥梁史上的重要篇章——右武候将军丘行恭奉旨在此建造黄河浮桥,这座桥后来被誉为“陕州黄河第一桥”,成为沟通大河两岸的交通命脉。

    丘行恭领命后,即刻展开浩大工程。他亲自率军深入桐柏山腹地,挑选最坚实的木材;在黄河岸边精心选址,搭建起临时工场。以大型巨舫为桥体,工匠们日夜赶工,经过数月努力,一座规模宏大的浮桥终于落成,得名“赋得浮桥”。这座桥长七十六丈(约合223.44米),宽三丈(约合8.82米)。朝廷专门配置200名士兵、10名技艺精湛的木匠,负责浮桥的日常维护修缮。

    据历史地理学家史念海考证,浮桥就建在旧陕州城西北三里的上河头。《唐六典》将其列为“天下三大河桥”之一,足见其在当时交通网络中的重要地位。建成之日起,这座浮桥便成为连接黄河两岸的交通要道,促进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历代帝王对其极为重视。

    与这座宏伟浮桥相伴相生的,是一段神秘的铁牛传说。相传陕州城南矗立着体型巨大的铁牛,高出地面数尺,体量堪比能容纳五六斗粮食的容器。铁牛身上两个孔洞,被世人称为“铁牛鼻”;而在黄河北岸的道观中,有一突出物体被视作“铁牛尾”。民间盛传,正是因为有这头神奇铁牛镇守,濒临黄河的陕州城才能历经千年风雨而屹立不倒。河东名士杨谏听闻传说深为震撼,特立石碑赞颂铁牛神力。唐高宗上元年间,时任陕州刺史的卫伯玉对铁牛传说充满好奇,遂命人挖掘探寻。当挖到地下二丈深处时,铁牛主体显露,但未见任何固定结构,仿佛凭空而立。卫伯玉命人将其重新掩埋,这段神秘经历更为铁牛传说增添了几分奇幻色彩。《大明一统志》记载:“铁牛在陕州城外黄河中,头在河南,尾在河北,世传禹铸以镇河患,有庙。”将铁牛的传说与大禹治水的神话联系在一起,更赋予其深厚的文化内涵。

    唐贞观十二年(638年),唐太宗李世民亲临浮桥,有感于工程的雄伟壮观,即兴创作《赋得浮桥》一诗:“曲岸非千里,斜桥异七星。暂低逢辇波,还高值浪惊。水摇文鹚动,缆转锦花萦。远近随轮影,轻重应人行。”生动描绘了浮桥的壮丽景象和车马通行的繁忙场景。

    然而,再坚固的建筑也敌不过岁月与自然的力量。《宋史》记载,北宋太平兴国八年(983年)六月,黄河突发特大洪水,汹涌的浪涛冲垮了这座屹立300多年的古桥。尽管“赋得浮桥”已消失在历史长河中,但其承载的交通意义、蕴含的文化传说,以及见证的朝代兴衰,都成为中华民族珍贵的历史记忆,永远镌刻在黄河文明的丰碑之上。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文明生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法治周刊
   第06版:金融·经济
   第07版:文旅·综合
   第08版:视点
横跨千年的浮桥传奇与文明印记
讲解展风采 提升正当时
声韵颂党铸忠诚 清风润心强担当
金石博古画暑期公益课堂开课
绿水青山宜居城
以美育人“小切口” 绘就人生“大画卷”
三门峡职业技术学院获批3个省级教学成果重点培育项目
童舞飞扬传薪火 传承信念向未来
轮椅“迎亲”为爱启程
夏天再热,老人也要防受凉
“1257课题”引领下小学语文教师教学能力提升的路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