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讯(记者张静怡)推进乡村全面振兴是“三农”工作的总抓手。近年来,我市按照因地制宜、分类推进原则编制全市村庄规划,推动乡村全面振兴与新型城镇化有机结合,充分开发农业多种功能,挖掘乡村多元价值,积极探索具有三门峡特色的乡村全面振兴之路。
强化产业支撑,推动农业升级。坚持以产业链思维精准布局,突出豫西资源禀赋,每个片区重点培育1至2个主导产业,深挖“土字号”“乡字号”品牌,擦亮“高山”“有机”“富硒”等特色标签,叫响“寺河山”“二仙坡”等地理标志名片,做强“果、菌、药、烟、酒、菜”六大产业。坚持龙头引领,发展农产品加工、保鲜储藏、运输销售等上下游相关产品,不断延链补链强链,打造苹果、食用菌2个100亿级产业集群,中药材、畜牧2个300亿级产业集群和500亿级绿色食品产业集群。同时,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农业+”模式,做大做强“农业+工业”,做精做优“农业+文旅”,做活做足“农业+电商”,实现农业与文化、休闲、教育、康养深度结合。
强化多元组织,筑牢振兴根基。增强村级组织,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战斗堡垒作用,发展党支部领办合作社,着力提升乡村治理效能;统筹县域组织,依托基层供销体系,打造农业生产综合性服务平台;发展市场组织,树立经营前置理念,优化农村营商环境,激发市场主体活力。优化区域利益共享机制,有效整合区域资源,积极围绕国家重点政策方向和重点支持领域,聚焦特色产业发展、乡村建设等方向,谋划项目500余个,为乡村振兴注入新动力。
强化配套设施,夯实发展基础。统筹农业生产和农村生活用途,做好基础设施城乡一体化建设。道路方面,在推进农村道路向自然村延伸的同时,兼顾向产区、地头延伸,保障农资和农产品运输便利性;用水方面,统筹推进农田水利建设与农村生活污水治理,促进农村生产生活用水循环利用;用电方面,优先推进产业发展快的村庄电网扩容升级,适应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需要,推动农村电网相应延伸覆盖;网络方面,针对数字乡村、智慧农业以及农村电商等新产业新业态发展需求,推进农村网络覆盖升级。
强化资金支持,激活动力源泉。创新财政资金整合机制,撬动社会资本参与,拓宽金融支持渠道,盘活农村闲置资源,推进涉农资金统筹使用。全面梳理上级支持政策,汇编乡村振兴项目申报指南,为基层管理提供“保姆式”服务。义马市、灵宝市组建“政府统筹、国企牵头、市场运营、群众入股”的强村公司,聚焦“空心村、闲置房”等农村资源,建设一批传承乡村历史文脉风貌的古村民房,通过市场主体运营和农户自主经营,让各类闲置资源“活”起来。
强化人才支持,培育乡村生力军。不断培育本土人才,打造一支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三农”工作队伍,开通人才引进“绿色通道”,为市农业农村局、市农科院等部门引进农业资源利用、作物遗传育种、土壤学等专业人才;实施“引雁归巢”计划,吸引在外优秀人才返乡创业。依托科技特派员等项目,围绕粮食、果品等产业,开展培训100余次,培训农民2万余人次,壮大农村各类专业人才队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