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匠心笔墨间 道韵自流传
——评王荀小小说《画匠高》
作者:王绵民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偶然在《铁路文艺》公众号读到王荀的小小说《画匠高》,文中传统匠人形象在朴实笔触中跃然纸上,令人感怀。小说通过讲述画匠高的从艺生涯与处世之道,不仅展现了民间艺人精湛的技艺,还深入挖掘了传统匠人群体背后的精神品格与职业操守,在艺术创作与主题表达上亮点频出。

    小说摒弃概念化、脸谱化的扁平塑造,以大量鲜活细节让画匠高的形象跃然纸上。技艺层面,“不打初稿,挥笔而就”的创作自信,“熬制面糊装裱书画永不生虫发霉”的独家绝活,足见其深耕行业的深厚功底;品格层面,面对郭老先生赊账时主动更换优质宣纸的举动,将其“重信誉、有格局”的匠人品格刻画得入木三分。最具感染力的是“留一口饭”的处世哲学:转让装裱店、免费授艺等情节,不仅让人物超越“手艺人”的单一维度,还升华为秉持传统美德、肩扛行业担当的精神标杆。徒弟许长从畏缩到成长的蜕变,与画匠高形成鲜明对照,侧面烘托出主人公潜移默化的教育智慧与人格魅力。

    除了立体的人物刻画外,小说的叙事结构亦具巧思。明线围绕画匠高的绘画与装裱事业展开,以日常工作场景串联起行业故事,如裱糊古画的讲究、主顾往来的细节等,勾勒出传统手工艺人的生存图景;暗线则以“留一口饭”的处世理念为灵魂,从拒绝垄断装裱行业、对徒弟的言传身教,到最终转让店铺,这条精神线索贯穿始终,赋予故事超越个体经历的哲学厚度。两条线索如经纬交织,既具象化呈现传统工艺的传承脉络,又层层递进地揭示匠人精神中“利他”“共荣”的价值内核,使主题在情节推进中自然实现升华。

    小说巧妙地将传统文化元素熔铸于故事肌理,形成独特的文化辨识度。画匠高对祖师爷吴道子的铭记、《喜上梅梢图》《松鹤延年图》等画作的吉祥寓意,彰显传统绘画艺术的文化底蕴;“天道忌盈,卦终未济”的哲学思想,与“木匠不做油漆活”“炮匠不做捻芯活”等行业规矩的引用,则将民间智慧与处世哲学合而为一,赋予小说浓郁的文化气息。这些元素不仅是对匠人“技艺传承”的具象化呈现,还暗含对“道艺合一”传统价值观的当代叩问——画匠高对“道”的坚守(如恪守行业伦理)与对“艺”的精进(如打磨装裱技艺),实则是传统文化中“技进乎道”思想的生动注脚。

    作品虽聚焦传统匠人群体,却如一面棱镜折射出当代社会的价值观困境。画匠高坚守“平价装裱”“授人以渔”的准则,其“利他共赢”的职业操守与商业社会的浮躁风气形成尖锐反差。这种对传统工匠精神的深情礼赞,既是对日渐式微的手工艺文化的怀旧回望,也是对现代职业伦理的深刻反思——当技术革新加速行业迭代,匠人精神中“留一口饭”的宽厚、“授人以渔”的格局,恰是破解当代社会“零和博弈”思维的精神解药。小说以古鉴今的叙事策略,使其超越了单纯的艺术欣赏价值,兼具现实批判与伦理启蒙的双重意义。

    这部作品的价值,不仅在于讲述一个关于“手艺”的故事,还在于唤醒人们对“守艺如守心”的文化认同——当我们在快节奏生活中迷失时,画匠高们坚守的“道”与“艺”,终将成为照亮现代精神困境的文化星火。

3 上一篇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从家族脉络中打捞文明火种
书单
《活过》:治愈时代焦虑的良方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破圈”
匠心笔墨间 道韵自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