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民生·灵宝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7月01日 星期二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从家族脉络中打捞文明火种
——读王院华长篇纪实散文《父族母根》
作者:李亚民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源同一脉共绘氏族千秋卷,根深叶茂方成家国万里春”。翻开王院华的长篇纪实散文《父族母根》,仿佛触摸到一块被岁月浸透的土地。这部17万字的作品,以王、杨、祝三个家族的命运为主线,不仅是一部家族史,还是一部用血泪与韧性编织的民族精神史诗。掩卷深思,眼泪长流,它让我感悟到:一个家族的挣扎与传承,就是整个民族精神的缩影;而一片土地的消亡与重生,则是历史长河中永不熄灭的文明火种。

    书中对清末至当代豫西地区百年风云的描摹,让我联想到美国作家亚历克斯·哈利的《根》,两者皆以家族为支点,撬动跨越时空的生命追问。王院华笔下的王正经、祝觉世、杨在洲等人,在旱灾、战乱、匪患中顽强求存。他们从逃荒者成为拓荒者,从佃户蜕变为革命者,甚至在三代人的婚姻纽带中交织出复杂的社会网络。正如书中所言,“家族轨迹既平行又交叉,交织成中华民族千年缩影”。

    书中关于八国联军过境、百年旱灾的描写极具震撼力:饥民“叫天天不应”的绝望与慈禧奢华队伍的对比,揭开了封建王朝腐朽的真相;而王家在沙梁下掘洞避寒、祝家靠羊肉汤馆维系生机的细节,则让人想起《大地与尘埃》中对故土卑微生存的深情书写。王院华没有停留于苦难的控诉,而是通过“倒逼式成长”的视角,展现了底层百姓如何在绝境中迸发智慧。如杨家人利用灵宝棉花振兴家族,又如王家女性在动荡中撑起家族脊梁,这种“浴火重生”的叙事,与阎连科在《发现母亲》中强调女性作为家族精神传承者的观点不谋而合。

    作为一部为消逝的阕乡县立传的作品,《父族母根》的地理书写堪称匠心独运。作者对“里”“保”“生产队”等行政脉络的考证,将地方志的严谨与非虚构文学的温度融为一体。这与梁鸿“梁庄三部曲”中以乡愁重构历史的尝试异曲同工。当看到作者用五年时间整理散落的县志,打碎初稿重新编织家族与地域的经纬时,我想到《根》中康达金特跨越时空的寻根之旅。阕乡县的行政消失并未抹去它的精神印记,正如书中王家祖宅在大雪中的暖意:“冬天外面雪纷飞,里面却暖烘烘。”这暖意是家族生生不息的象征,更是文明传承的隐喻。

    王院华在后记中坦诚创作的艰难:如何平衡“大历史的真实”与“小细节的虚构”,如何让家族故事承载百年风云?这让我联想到阎连科在《发现母亲》序言中提到的文化重构难题。作者最终选择以时间为经线、人物为纬线,用“父亲讲述人”的视角串联历史,既规避了宏观叙事的空洞,又赋予故事以亲历者的温度。这种将敏感事件隐于家常叙事的处理方式,与《父亲》中于海洋以私人记忆折射时代悲欢的手法殊途同归。

    《父族母根》的深刻之处,在于它根系不灭,文明常青;在于它揭示了民族精神的根系之力。家族血脉的延续不是简单的生物传承,而是文化基因的接力。当我们看到王家人用三十年寻亲路连缀破碎的记忆,看到杨家人从羊肉汤馆走向革命烽火时,便理解了何谓“根深叶茂”。这部作品不仅是给消失的阕乡县的情书,还是对每个现代人的灵魂叩问:在城市化进程中,我们如何守护那些即将消逝的“根”?或许答案就在书中最后一章《奔向小康》的深意里,真正的现代化,不是与历史的割裂,而是以文明根系为基,在废墟上生长出新的生命。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文化周刊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从家族脉络中打捞文明火种
书单
《活过》:治愈时代焦虑的良方
中国网络文学海外“破圈”
匠心笔墨间 道韵自流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