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6版:阅读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特刊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20日 星期二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穿越千年的时空叙事与人文精神
——读刘晓峰《端午》
作者:黄小依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在中国传统节日的璀璨星空中,端午节犹如一颗镶嵌着多重文化瑰宝的恒星,其光芒穿越时空的隧道,在当代社会折射出深邃而悠远的历史回响。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刘晓峰所著的《端午》,便是一部以学术为经纬、文化为底蕴,为现代读者精心编织端午文化记忆的典范力作。

    这部作品不仅展现了学术的深度,更兼具了大众的可读性,它系统而全面地梳理了端午节的起源、流变及其丰富的节俗内涵。通过近70幅全彩高清图,作者以视觉叙事的方式,引领读者踏上了一场从历史深处延伸至当代生活的文化之旅。

    在端午起源的阐释上,刘晓峰并未局限于单一的历史人物纪念说,而是展现出了学术研究的立体与多元。他既承认了屈原传说在文化传承中的“后来居上”之势,从唐代文秀的诗句到楚地百姓的民间记忆,这一传说无疑为端午节注入了忠贞爱国的精神内核。然而,他的探索并未止步,而是借助考古学与文献学的双重证据,揭示了端午节更为古老的起源之谜:夏至时节的天文观测、吴越民族的龙图腾祭祀、汉代五月丙午的铸镜巫术,共同构成了端午文化的深厚基石。

    书中深刻指出,古人将五月视为“恶月”的深层逻辑,源于对自然规律的敬畏与尊崇。阴阳五行学说中“五”的神秘属性,与仲夏时节“飞龙在天”的星象崇拜交相辉映,催生出驱邪避毒、铸器采药等丰富多彩的仪式活动。这些看似纷繁复杂的习俗,实则蕴含着古代先民调和阴阳、顺应自然的生存智慧。

    刘晓峰对端午习俗的剖析,堪称一部生动的文化民族志。他既描绘了龙舟竞渡的壮阔场景,从河姆渡的独木舟到明清宫廷画中的龙舟夺标图,竞渡活动从图腾祭祀逐渐演变为凝聚族群的盛大仪式;又解码了菖蒲艾草的文化符号,这些“天然卫士”被赋予驱邪功能,实则体现了古代卫生防疫的实践经验。此外,他还挖掘出诸多鲜为人知的“文化秘闻”,如汉代铜镜上的铭文、清代《午瑞图》中的粽子与蒲草等,这些细节之处无不彰显出端午文化的博大精深与多元面貌。

    作为深耕东亚文化研究的学者,刘晓峰将端午节置于更广阔的文明对话场域中进行考量。他详细考证了端午节俗在汉字文化圈中的传播轨迹,从日本的“男孩节”到韩国的江陵端午祭,再到越南的粽叶包裹方式,这些跨文化比较不仅揭示了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更引发了人们对文化变异与在地化过程的深刻思考。

    该书的编辑也匠心独运,实现了图像与文字的深度融合。明代陆治的《端阳即景图》、齐白石的《端午美味图》等画作,不仅是节日美学的生动展现,更是物质文化史的珍贵注脚。清代《雍正十二月行乐图》中的龙舟竞渡场景与宋代《金明池争标图》的市井风情交相辉映,让读者直观感受到了节俗的传承与演变。特别是对汉代铜镜纹饰、敦煌文书残卷等文物图像的解读,更是构建起了物质文化与精神信仰的双重证据链。

    在追溯历史的同时,刘晓峰始终保持着对当代社会的敏锐洞察。他深刻指出,在工业文明割裂了人与自然的时间纽带后,端午的节气智慧反而显现出了新的时代价值。夏至时节的药草采集、阴阳调和的养生理念等,与现代生态观念不谋而合。而对“粽子咸甜之争”的民俗学解构,则揭示了食物背后南北文化的交融与碰撞,这种将日常习俗上升为文化分析的视角,为传统节日的现代表达提供了宝贵的转化思路。

    《端午》一书的学术价值在于,它打破了“节日百科”式的扁平化书写模式,将端午节视为一个不断生长、充满活力的文化生命体。从先秦的星象崇拜到当代的非遗保护,从屈原的悲壮投江到齐白石的粽香墨韵,刘晓峰以史学家的严谨与文学家的笔触,完成了对民族文化基因的深度挖掘与精彩呈现。当读者跟随文字穿越时空的隧道,在青绿山水画间目睹龙舟破浪前行,在铜镜铭文中感受时间的温度时,便会深刻理解作者所言:“端午节不是博物馆里的静态标本,而是流淌不息的文化长河。”

3 上一篇  下一篇 4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特刊
   第04版:国内国际
   第05版:民生·灵宝新闻
   第06版:阅读
   第07版:伏牛
   第08版:城建·交通
热血铸就凌云志 丹心谱就报国章
书单
穿越千年的时空叙事与人文精神
邂逅生命的丰盈与留白
跟着文学去旅行缘何受欢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