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仑约定》是毕淑敏创作的一部以军旅生活为题材的长篇小说。她曾在昆仑山脉驻扎十多年,做过卫生员、助理军医、军医。这部小说,封存着作者刻骨铭心的军旅记忆,被其视为自己生命中最重要的作品。
小说以20世纪六七十年代青藏高原边防战区为背景,讲述了女兵班八名女卫生兵的成长故事。故事围绕女兵郭换金展开,通过她与军医楚直、参谋景自连、指导员潘容的情感羁绊,串联起戍边官兵在极端环境下的生死抉择与精神淬炼。郭换金不顾自身安危连续两次为战友献血,景自连为掩护战友壮烈牺牲,楚直以生命为代价破解怪病,潘容则以“我拼了命,死在你之后”的誓言诠释另一种深情……他们以实际行动守护身后的万家灯火,将个人命运与家国责任融为一体,展现了戍边战士以身许国的崇高思想境界。
在结构方面,毕淑敏善于借助具体事物来架构故事。在她笔下,看似寻常的事物成了连接人物情感的纽带,成了组织故事情节的线索和吊起读者胃口的悬念,带给我们酣畅淋漓的阅读感受。一把挂着半白发丝的桃木梳,见证了古墨和丈夫的生死契约;郭换金与景自连互赠从体内取出的弹片,是惊险的经历,也是温暖的记忆;潘容费尽心思用电影胶片制作的浪漫书签,却在离别之际才交到心上人手中……桃木梳、弹片、书签等信物,串联起各种生死之托,彰显了战士们对美好精神生活的向往,这是对军旅文学传统意象系统的一大突破。
在这部小说中,毕淑敏花了大量文字描写人物的阅读经历。古墨在病危时赠予郭换金一箱书,郭换金如获至宝。为了读到更多好书,郭换金请前来借书的人以书换书。在换书过程中,潘容成了郭换金的“阅读搭子”,他们经常交流阅读心得,讨论鲁迅、陀思妥耶夫斯基……郭换金的藏书颇受欢迎,甚至有人为了一本童话书长途跋涉几百公里。在物资极度匮乏的高原上,共享图书成了战士们心灵的后花园、精神的补给站,体现了文学经典对人精神成长的滋养意义。
读《昆仑约定》,我不禁想起王昌龄的边塞诗《出塞》。虽然现在边境太平,但我们仍需要“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的豪情壮志。对医生来说,“楼兰”指各种疾病;对警察来说,“楼兰”指犯罪分子;对消防员来说,“楼兰”指熊熊烈火……不管从事什么职业,每一个中国人都需要破自己的“楼兰”,登自己的“昆仑”。毕淑敏描写高原士兵的故事,不正是为了唤起我们对家国情怀的深度认知,对精神海拔的不懈追求吗?
这部作品就像一面镜子,映照出边关冷月里的无悔坚守,也让我们在平凡生活中重新审视初心。愿我们都能以书中战士为榜样,怀揣赤子热忱,奔赴时代之约,让精神的丰碑永远屹立在生命的昆仑之巅,用热血铸就属于我们这一代人的凌云壮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