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靖华是从卢氏大山深处走出去的“一代宗师”,是中国现代著名的革命文学家、翻译家、散文家、教育家。在全面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今天,深刻缅怀曹靖华的光辉一生,积极弘扬他热爱家乡、拼搏奉献的宝贵精神,激励我们干好当下的工作,十分必要。
曹靖华光辉的一生
曹靖华1897年出生于河南省卢氏县五里川镇,19岁时考入开封河南省立第二中学,积极投身学生运动,组建“青年学会”,创办进步刊物《青年》半月刊。1920年,曹靖华出席全国学联第二次代表大会,后考入外国语学社,自此拉开波澜壮阔的革命生涯。他是中原地区最早接触、传播马列主义的革命人士。1921年在上海加入社会主义青年团,被派往苏联留学,1922年回国。1925年至1926年,由李大钊推荐,先后赴开封、广州任北伐国民革命军苏联顾问团的翻译。大革命失败后,曹靖华于1927年8月偕妻第二次到苏联学习、工作,先后在莫斯科中山大学、列宁格勒东方语言学院任教。受瞿秋白影响,他利用一切时间从事革命文学作品翻译工作,被誉为“给起义的奴隶偷运军火”的人,主要译作有《一月九日》《铁流》《虹》等30余部,约300万字。
1933年8月,曹靖华回国,先后在北平大学女子文理学院、东北大学、中国大学任教。“一二·九”运动期间参加学生抗日救亡运动。全面抗战爆发后,曹靖华赴西北临时大学任教。1939年起,在周恩来的安排下,出任改组后的中苏文化协会常务理事、《中苏文化》常务编委。皖南事变发生后,就地隐蔽在重庆乡间,与党保持着联系。
1945年重庆谈判期间,曹靖华四次与毛泽东见面,留下了毛泽东对《河南卢氏曹植甫先生教泽碑文》一文以“不朽之文传不朽之人”的赞誉。1946年1月,他与茅盾、胡风等文艺界代表联名发表致政治协商会议书,要求实施“停止国内军事冲突、恢复和平生活的各项措施”等九项主张。在重庆期间,他始终冲在文艺界斗争的第一线,多次遭遇国民党特务跟踪、匿名信恐吓等。
1948年9月,曹靖华出任清华大学西语系教授。新中国成立前夕,曹靖华调任北京大学教授。1951年创办北京大学俄罗斯语言文学系并担任系主任达33年。1982年秋,主编的《俄苏文学史》正式出版,填补了国内高校教材的空白。
1956年3月,曹靖华光荣加入中国共产党。
从20世纪60年代起,曹靖华创作了许多优秀的散文,深受读者的喜爱,被分别收入《花》、《春城飞花》、《飞花集》、《曹靖华散文选》等作品集中。
晚年的他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先后担任第五届、第六届全国政协委员,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中国作家协会顾问,中国苏联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等职。
1987年9月8日,曹靖华走完了90年的光辉历程。
继承弘扬曹靖华的宝贵精神
曹靖华的一生经历了晚清、民国、新中国等几个时期。在时代的大动荡中,他始终义无反顾地追求光明。作为家乡人,我们应该永远缅怀这位文化巨人,把他遗留下来的精神财富继承好、弘扬好,从他的身上汲取奋进力量。
——我们要学习弘扬曹靖华爱党爱国、追求光明的精神。24岁时他前往苏联读书,在反动统治重如磐石的压迫下,他始终立场坚定、追求光明与进步。按照党的要求从事工作,把个人好恶服从于组织需要。初到苏联时,他曾把列夫·托尔斯泰等视为自己的偶像,当他认识到中国读者更需要苏联的革命文学时,毅然决定把声名远不及这些前辈大师的苏联文学家反映十月革命的作品作为自己翻译的对象,倾注毕生心血!
今天的中国,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到处都是日新月异的创造。我们要笃行“因为相信才看见”的革命逻辑,坚定“做难而正确的事”的革命方向,保持“困难面前逞英雄”的革命斗志,始终以一名奋斗者的姿态勇毅前行!
——我们要学习弘扬曹靖华自强不息、顽强奋斗的精神。曹靖华一生的不同时期都遇到了意想不到的巨大困难,但他从不被任何困难所吓倒,而是用顽强的毅力把困难一个个全部克服。16岁时,他以优异的成绩考取县立高级小学,县城离五里川还有100里山路,他五更天出发,徒步跋涉羊肠小道,翻越上下30余里的老界岭。在开封河南省立二中读书期间,因家境贫寒,他天天到学校对门的粥棚里和洋车夫一起喝粥吃玉米饼,坚持4年之久。1921年负笈苏联求学之际,恰遇苏联巩固新生政权的艰难时刻,他们这些留学生常年忍受着饥饿与严寒,始终保持着顽强乐观的革命精神。在“人到半山路更陡,船到中流浪更急”的今天,我们要像曹靖华那样,敢于克服困难,不懈奋斗。
——我们要学习弘扬曹靖华无私奉献、严于律己的精神。曹靖华的一生是革命的一生、战斗的一生,同时也是奉献的一生。曹靖华晚年经常住进医院,一直与病魔作顽强的斗争,儿子远在中东地区做外交官,每次分别他都叮嘱:“好好工作,不要辜负党的信任。万一我发生什么事,你也不要急急忙忙往回赶。你不是医生,帮不上忙,反而耽误工作。不辜负党的期望,比什么都重要……”今天,我们处在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关键时期,名与利、多与少、得与失、全局与局部、小我和大我的较量时时出现,更需要我们像曹靖华那样,顾全大局、积极奉献的精神,在新时代谱写新的篇章!
——我们要学习弘扬曹靖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曹靖华终生从事革命文学翻译、俄语教学、散文创作等工作,他以严谨细致的态度、一丝不苟的精神对待工作和事业。300余万字的翻译作品、主编的《俄苏文学史》、诲人不倦的教学工作、繁重的社会事务和巨大的学术成就,使他赢得了“一代宗师”的美誉。在翻译工作中,他坚守鲁迅先生提出的“信而且达,并世无两”的标准,力争达到尽善尽美。曹靖华的散文成果斐然,董必武用“洁比水仙幽比菊,梅香暗动骨弥坚”的诗句称赞他的人品和风格。在担任北京大学俄语文学系主任30多年间,他鼓励学生熟练掌握俄语,强调要有“啃钢条”的精神,创造性地提出“对读”翻译法等,培养了大批精通俄语的领导干部和学界人才。如今,科技与人才的竞争日趋激烈,我们更需要发扬曹靖华一丝不苟、精益求精的精神,创造出经得起检验的业绩。
——我们要学习弘扬曹靖华热爱家乡、朴实无华的精神。作为从伏牛山走出去的“一代宗师”,曹靖华对家乡怀着无限的眷恋和思念之情。自1916年走出卢氏,曹靖华曾6次回到家乡。1981年6月,84岁高龄的曹靖华最后一次回到家乡卢氏看望乡亲。他应邀参加全县公社书记会议,来到会场,百感交集、泪流满面。回到卢氏县五里川镇,公社食堂特意多做了几个菜,他深情地说:“我一生没为故乡作多少贡献,每次回来都受到党和政府热情款待,这是无功受禄啊!”在卢氏县五里川镇河南村,他见到兄弟姐妹、左邻右舍,一遍一遍地默念:“我终于又回家了,故乡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比骨肉之亲还可爱、还亲切啊!”他还为卢氏县朱阳关小学捐赠图书,抱病为卢氏县五里川镇马耳岩村修建的桥梁题词,诚恳建议县委、县政府立足卢氏实际,利用好木耳、香菇等土特产发展经济。晚年病情加重时,他眼含热泪嘱咐子女一定要多回家乡看望乡亲们。曹靖华一生保持着伏牛山的坚韧、顽强、厚道、质朴的风骨,无论走到哪里乡音不改、本色不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