盛夏时节,蚊虫肆虐的背后,藏着一个威胁儿童健康的“隐形杀手”——乙型脑炎(简称“乙脑”)。这种由蚊虫传播的疾病,曾在我国多地流行,至今仍是全球公共卫生的重要挑战。了解乙脑,掌握科学防护方法,是每个家庭夏季的必修课。
传播链:蚊子、动物与人的三角关系
乙脑病毒并非直接在人之间传播,而是通过“动物—蚊子—人”的链条扩散。猪和鸟类是病毒的主要“储存宿主”,蚊子(以三带喙库蚊为主)叮咬带毒动物后,再叮咬人便会传播病毒。因此,农村地区、猪圈或稻田附近感染风险更高,但城市中积水容器滋生的蚊子同样不可忽视。
症状:从发热到脑损伤的致命进展
乙脑初期症状与感冒相似:突发高热、头痛、呕吐,极易被误判,但病毒会快速攻击中枢神经系统,24至48小时内可能出现抽搐、昏迷、颈项强直等脑炎表现。重症患儿中,约20%至30%会遗留瘫痪、智力障碍或癫痫,致死率高达5%至15%。6个月至10岁儿童是主要高危人群,成人因免疫系统较强,感染后多为无症状或轻症。
三重防线:疫苗+防蚊+环境管理
1.疫苗是最强护盾
我国将乙脑疫苗纳入免疫规划,儿童8月龄、2周岁各接种1剂,保护率超95%。流行区成人如需进入高风险环境(如养猪场),也可补种。
2.全方位防蚊攻略
外出穿浅色长袖衣裤,使用含避蚊胺(DEET)、派卡瑞丁的驱蚊剂;家中安装纱窗,睡眠用蚊帐;避免在黎明、黄昏蚊虫活跃时段户外活动。
3.切断蚊虫孳生地
每周检查家中花盆托盘、废旧轮胎等积水容器,社区应定期清理下水道、池塘边的杂草和污水。农村地区建议猪圈与居住区保持200米以上距离。
特别提醒:出现这些情况应立即就医
若孩子被蚊虫叮咬后出现持续高热不退、精神萎靡、频繁呕吐,切勿当作普通感冒,务必立即送诊。早期使用抗病毒治疗、控制脑水肿是关键。
世界卫生组织数据显示,通过疫苗接种和综合防控,我国乙脑发病率已下降99%以上。这场持续百年的“人蚊大战”证明:科学预防远胜于被动治疗。这个夏天,让我们从清理一盆积水、接种一剂疫苗开始,为孩子筑起抵御病毒的坚实屏障。 (三门峡市疾病预防控制中心 马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