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05版:教育周刊 上一版3  4下一版
 
版面导航

第01版
要闻

第02版
要闻

第03版
卢氏新闻
 
标题导航
首页 | 版面导航 | 标题导航
2025年05月15日 星期四
放大 缩小 默认
革命老区的“红色育苗工程”
——卢氏县“113”体系深耕育人沃土
作者:    来源:中国三门峡网 - 三门峡日报
在世界读书日,卢氏县第二小学表演节目《我和我的祖国》。符琳 摄
2023年,卢氏县职业中专在河南省中等职业学校第十七届“红色基因传承”比赛中获奖。 资料图
3月25日,卢氏县东城学校师生到烈士陵园祭扫。 薛海江 摄
卢氏县第一小学组织学生到文裕乡灰堆石党史馆研学。赵晓楠 摄
卢氏县第一小学组织“学雷锋活动月”演出。 宋予鹏 摄
4月14日,卢氏县东城学校开展“童心颂祖国,丹心绘中华”经典诵读活动。 张存苗 摄

    多年来,在豫西伏牛山区深处,卢氏县第二小学的孩子们每天清晨都会整齐列队,在《映山红》的旋律中开始新一天的学习生活,成为该县红色文化教育的一个缩影。“一花独放不是春,万紫千红春满园”,当下,红色文化润物细无声地浸润着卢氏县52所中小学师生的心灵,绘就出一幅幅生动隽永的红色育人画卷。

    近年来,卢氏县教育系统聚焦立德树人,深挖红色资源,构建“113”育人体系,打造一体化铸魂育人新格局。“113”育人体系,即“一个核心”——以“立德树人”为核心根本,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一个主阵地”——夯实课堂教学主阵地,构建“学科+红色德育”融合课程体系;“三个抓手”——以“校园文化、主题活动、社会实践”为抓手,推动红色教育落地生根。

    截至2025年3月底,卢氏县先后有286部红色德育作品获省、市级奖励,开展各类红色主题活动800余场,5万余名师生参与红色研学,相关经验被《中国教育报》《河南教育》等报刊专题报道。该县学生对本土红色历史的知晓率从45%提升至92%,参与志愿服务的频次从年均2次增至8次,校园内不文明行为发生率下降65%;教师红色教育教学能力显著提升,36名教师获省市级思政课大赛奖项,12所学校获评“河南省红色文化示范校”;社会反响良好,家长对学校德育工作满意度从78%提升至91%。

    一核引领

    锚定立德树人顶层目标

    “这是日新月异的中国!这是如日中天的中国!”近日,晨光中,卢氏县第一小学的操场上,孩子们校服整齐、身姿挺拔,正以铿锵有力的声音演绎着《盛世中国》。红旗在琅琅书声中猎猎作响,廊柱上的《论语》警句与孩子们眼中的光芒相映,千年经典在新时代的晨风中焕发出蓬勃力量。

    赓续红色血脉,让红色基因薪火相传。近年来,卢氏县围绕“为谁培养人、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这一根本问题,确定“红色润心”这一核心目标,常态化、特色化开展以“请党放心、强国有我”为主题的传承红色基因、创建“红色校园”系列活动。各学校找准红色文化与校园文化的结合点,每月定期开展“四个一”活动,即演唱红色歌曲、背诵红色诗词、讲述红色故事、朗读红色日记。通过唱起来、背起来、讲起来、读起来,把红色文化融入每一段歌词、每一句诗词、每一个故事、每一篇日记,教育引导广大学生传承红色基因、赓续红色血脉,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

    如今,革命遗址成为“教室”,红色故事成为“教材”,红色诗词“浸润式”背诵,红色课本剧“即兴式”表演……卢氏县校园全方位、立体式红色教育氛围浓郁。

    一域筑牢

    深耕“学科+红色教育”融合课堂

    “同学们,《谁是最可爱的人》不仅是一篇课文,还是一段燃烧的历史。”在卢氏县育才中学,语文老师王海鸽正通过VR技术重现抗美援朝战场。这种“沉浸式教学”是卢氏县“学科+红色教育”融合课堂的创新实践。地理课上,教师结合卢氏地形地貌,讲解革命时期军民利用山区开展游击战的智慧;生物课上,组织学生调研“红军长征途中的药用植物”,制作《卢氏红色本草图鉴》;小学数学课堂上,教师设计“红色路线中的距离测算”“战役物资分配模型”等实践课题。

    一直以来,卢氏县强化学科融合,坚持素养本位,打破学科壁垒、知识边界,让碎片化知识在化学反应中重构认知坐标,新坐标既体现学科思维的“横轴”,又矗立精神信仰的“纵轴”,最终形成伴随学生终身发展的信仰罗盘,让教育实现从“知识积累”到“精神培育”的本质回归。截至2024年年底,全县中小学将红色元素融入23门学科教学,累计开发“卢氏红色文化简明教程”“英雄土地上的青春之歌”等校本课程23套,形成红色领航·卓越成长、小红星成长计划红色德育品牌11个,开展学科融合教学活动2100余场,建成学科融合案例库,收录优秀课例2000余个,全县“一校一品”红色德育矩阵初见成效。

    着力思政课创新,打造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堂”。2025年2月10日、17日是2025年全县高中、初中、小学春季开学第一天,县教体局紧抓开学契机,组织全县中小学全力上好“开学第一课”。“开学第一课”由县教体局党组书记、局长贾福生以《崇德力行 尚美求真——在时光的土壤里种下永恒的春天》为题,把成长的智慧凝练为四粒“种子”,播撒在每位学子的心田。近年来,该县完善“党政领导带头上、思政名师重点上、班主任全员上”的三级思政课师资体系,全力打造有温度的“大思政课堂”。2024年以来,该县党政主要领导到学校讲思政课累计30节,各学校书记校长、领导班子成员累计上思政课845节,覆盖学生90%以上。卢氏县教体局成立全县各中小学思政教研组,将思政课堂、社会实践、活动引领有机结合,把“四史”教育有机融入思政教育,不断强化爱国主义教育,弘扬民族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让爱国主义精神在青少年心中牢牢扎根。

    课堂是育人主阵地,红色是铸魂主色调。当物理空间与数字空间深度融合,当历史记忆与时代语言同频共振,该县的“学科+红色教育”融合课,便成为一条连接过去、现在与未来的精神纽带,将红色元素融入知识血脉,让思政之盐溶于学科之汤,卢氏教育因此实现从“学科相加”到“育人相乘”的质变飞跃。

    文化浸润

    厚植校园红色文化育人根基

    清晨的卢氏县东城学校校园,《红星闪闪》的旋律在紫藤萝长廊响起。该校将校园划分为“红色印记”“雷锋长廊”“科技广角”三大主题区域,每个角落都成为红色教育的“微阵地”。

    近年来,卢氏县教育系统高度重视环境育人,从校园文化建设到智慧校园创新,全县建成校园红色文化长廊62个、主题雕塑群38处、红色史馆8个,形成“一校一特色”的红色育人空间。

    以环境为“教材”,让历史记忆在润物无声中成为信仰基石。一是打造红色景观矩阵。卢氏县各学校因地制宜建设“一园一廊一馆”:县一高在校园广场设立“红色地标”雕塑群,涵盖红二十五军长征路线图、曹靖华手迹碑刻;城关镇中学、卢氏二小利用教学楼走廊打造“卢氏革命历史长廊”,以时间轴串联1928年党小组建立、1947年卢氏解放等重要节点,配以老照片、实物展柜,展示从党的诞生到新中国成立的重要历史节点和英雄事迹;横涧乡中心小学建设“乡村红色记忆馆”,陈列村民捐赠的革命时期农具、信件、勋章,成为学生课后“打卡地”;官坡镇兰草小学利用老祠堂改造的“红军教室”,保留着当年红军用过的桌椅和黑板。这些具象化的红色符号不仅展现出县域红色文化的发展脉络,还成为浸润师生心灵的精神养料。当学生漫步于刻满英烈事迹的长廊,驻足于凝固历史瞬间的雕塑前,或是在数字史馆中与革命先辈“跨时空对话”,红色基因便从课本上的字符,化作掌心的温度、眼眶的热意、胸膛的震颤,“爱国”“奋斗”“奉献”这些曾经被抽象为概念的价值,在这种沉浸式的环境叙事、精神对话中擦亮了新生代面对世界的精神底色,信仰的种子在孩子们触摸历史肌理的心灵震颤中悄然扎根。二是班级文化浸润。开展“红色班级”创建活动,各班自主选定革命先辈、英雄团体为“班级精神偶像”,如“靖华班”“长征班”“继光班”,制作主题黑板报、班徽、班歌;设立“红色图书角”,配备《红星照耀中国》《卢氏革命故事集》等书籍,定期举办“红色经典共读”活动。卢氏县城关镇中学“长征班”学生自发绘制卢氏“红色地图”,标注23处革命遗址,成为校园文化传播的“流动载体”。

    以文化活动为“熔炉”,让红色基因在沉浸式体验中成为精神图腾。一是品牌化校园节庆,打造“红色文化月”品牌,每年4月(红二十五军转战卢氏纪念月)、9月(烈士纪念日所在月)集中开展系列活动:卢氏县实验高中的“红色文化艺术节”涵盖合唱比赛、红色剧本杀、革命诗词书法展;卢氏县文峪乡中心小学的“重走长征路”校园定向越野,设置“飞夺泸定桥”(绳网穿越)、“翻越大巴山”(障碍攀爬)等关卡,让学生在体验中感悟长征精神。2024年全县累计举办校园红色活动187场,参与学生5.2万人次。二是学生自主管理,培育红色“小传人”,组建“红领巾宣讲团”“青年志愿者服务队”,选拔学生担任校园红色讲解员、红色活动组织者。卢氏县实验小学的“小红星宣讲团”走进社区、养老院,为居民讲述“卢氏三烈士”的故事;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红色文化研究会”学生自主策划“革命家书诵读会”,将王尔琢、赵一曼等烈士的家书改编成情景剧,在校内公演3场,覆盖师生2000余人。

    “真正有力量的文化教育,不是机械的知识灌输,而是点燃信仰的火炬。怎样点燃?文化活动!让每个参与者在活动中追寻光,靠近光,成为光,散发光,最终汇聚成照亮时代的精神星河。红色基因不仅仅是记忆中的星火,还是流淌在当代青少年血脉中、照亮未来的信仰之光。这正是文化活动的价值意义。”2024年10月卢氏县实验高中组织的文化月活动中,一位与会校长表达了自己的文化认同。

    主题铸魂

    创新红色主题教育实践载体

    “今天的比赛非常精彩,从选材到主题,再到表达,每一个细节都凝聚着选手们的辛勤付出,可以说,完全超出了我们的预期。”这是2024年11月全县中小学生“英雄土地上的青春榜样”演讲比赛结束后,一位评委的真实感受。

    一直以来,卢氏县教育系统坚持通过多元主题活动的开展,让红色精神内化于心。一是重视节庆日主题活动,让红色教育与时代同频。清明节期间,全县中小学开展“行走的思政课——烈士陵园里的党课”,学生为烈士墓描红、撰写碑文解读手册;国庆节举办“我和我的祖国——卢氏红色故事汇”,邀请革命后代、党史专家、优秀教师组成宣讲团,深入52所学校开展巡回演讲;“12·13”南京大屠杀死难者国家公祭日,组织“铭记历史·珍爱和平”主题班会,学生通过制作和平鸽、撰写倡议书等形式表达爱国情怀。2024年,该县此类活动覆盖全县95%以上学校,参与师生达7.8万人次。二是借助全县域雷锋学校创建,让红色精神落地生根。该县全县域开展雷锋学校创建,常态化开展“红色关爱”行动。双槐树乡学生定期探访当地5位抗美援朝老战士,为老人打扫房屋、录制口述史;卢氏县育才中学“红领巾环保队”长期守护洛河源头,开展“捡拾白色垃圾·守护红色土地”活动,累计清理河道20余公里。这些活动让红色教育从“纪念日集中学”变为“日常点滴做”,实现“入脑”到“入行”的转化。三是创建红色主题社团,培育兴趣化育人阵地。全县中小学成立“红色编剧社”“长征合唱团”“党史漫画社”等红色社团68个,卢氏县中专学生演绎的“红色基因传承情景短剧”《希望之渠 青春担当》,讲述现代中职生对红旗渠精神多层面的传承与践行,获河南省中职学校“文明风采”竞赛一等奖;卢氏县实验中学“红色诗词社”学生创作《卢氏革命遗址组诗》,在《中学生文学》发表,实现红色文化与学科素养的双向提升。

    实践砺行

    拓展红色社会实践育人空间

    在卢氏县五里川中学“重走长征路”主题活动中,学生们身着红军服,模拟长征场景。活动设置“飞夺泸定桥”“过雪山草地”等体验项目,300余名师生在4.2公里的徒步中重温革命历史。这种沉浸式教育模式已在全县推广,累计开展活动87场,参与学生5.6万人次。

    研学旅行,让历史触手可及。近年来,卢氏县中小学积极组织红色社会实践和研学活动,带领学生走进马湾红色教育实践基地、红二十五军旧址、石大山抗日战争纪念馆、灵宝函谷关等地。这些体验式活动让革命历史从“书本上的文字”变为“脚下的印记”,学生反馈“记得住、说得清、悟得深”。2024年全县组织研学活动136批次,实现初中以上学生每年至少参与1次红色研学。

    志愿服务活动,让红色精神转化为行动力量。卢氏县成立了“教师党员+学生团员+少先队员”三级志愿服务队,开展“红色文化进社区”活动:卢氏县第一高级中学学生为社区老人教授“红色广场舞”,将《东方红》《十送红军》等歌曲改编成健身舞,惠及群众3000余人;卢氏县县直幼儿园教师带领幼儿走进养老院,表演《红星闪闪》手鼓舞,老党员现场讲述革命故事,形成“老少共话初心”的温馨场景。结合乡村振兴战略,组织学生参与“红色乡村调研”:横涧乡师生走访20余个革命老区村,撰写《卢氏革命遗址保护现状及开发建议》,获县政协采纳;双槐树乡小学生在“红军梯田”开展劳动实践,种植“思源作物”,感悟“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革命精神。这些实践让学生认识到红色文化不仅是历史记忆,还是推动家乡发展的精神动力。

    “英雄土地,红色莘川”,当革命薪火在这片热土上赓续传承,红色已厚植为卢氏教育的精神根脉与育人底色。卢氏“113”体系,以“一核铸魂、一阵固本、三抓赋能”的创新路径,构建起“课堂浸润、文化滋养、活动砺心、实践铸魂”的立体育人矩阵:从课堂上的红色叙事到校园里的精神图腾,从主题活动的信仰叩问到实践路上的初心践行,卢氏教育人正以文化润心的躬行实践,让红色根脉深深植入青少年血脉,培育红心向党、勇担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正如该县教体局主要负责人所言:“红色教育不是回望历史的‘后视镜’,而是照亮当下的‘探照灯’,让学生知过去之来处,明当下之责任,立未来之远志。”     (蔡晓凤)

放大 缩小 默认
    © 版权所有 三门峡日报社 合作伙伴:方正爱读爱看网
本网站所刊发的各种新闻、信息和各种专题专栏资料,均为三门峡网版权所有,未经协议授权,禁止下载、转载使用
   第01版:要闻
   第02版:要闻
   第03版:卢氏新闻
   第04版:国内新闻
   第05版:教育周刊
   第06版:民声
   第07版:连线基层
   第08版:特刊
革命老区的“红色育苗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