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工信部官网公开征集对《汽车车门把手安全技术要求》强制性国家标准制修订计划项目的意见。从相关项目建议书中可以看出,工信部开始针对隐藏式车门把手在实际应用过程中暴露出来的一些问题进行整顿。
隐藏式车门把手原本是应用于高性能跑车的一项技术,用于降低车辆高速状态下的风阻。近年来,随着汽车电动化、智能化的快速发展,隐藏式车门把手因为美观、科技感强得到广泛应用。但是,各种品牌汽车的隐藏式车门在市场应用过程中均暴露出不少问题,如强度不足、识别操作有难度、易夹手等,尤其是在碰撞、起火等事故中,经常造成断电后内外把手失效,形成救援及逃生的阻碍,在网络上经常被人吐槽。
工信部通过制定强制性国家标准,对隐藏式车门把手的应用和安全性能进行规范,有望从设计和生产的源头降低车辆使用风险,保障驾乘人员的安全。这种规定看似亡羊补牢,但实际上,许多规定就是在不断地纠错和整顿中逐步完善的。这种纠错和改变,不仅存在于科技应用的进程中,也存在于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
笔者曾刷到一则视频:一位用户乘坐网约车到机场,路上要求司机开空调,司机称利润微薄而拒绝,双方一对账,发现用户花费240元,而网约车司机的收入只有120元。用户拨打投诉电话反映平台抽成过高,得到的反馈却是,这是“企业自主行为”。随着互联网的广泛深入应用,外卖、网约车等网络平台由于渠道优势占据主导地位,若有些企业不断扩大利润空间,严重影响到产业生态和用户体验的话,有关部门应拿出相应举措,以良法促善治助发展,及时对相关现象进行整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