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本报报道了联谊面庄3元晚餐卖了22年的民生故事。这个看似简单的经营模式背后,实则是普通人对“民生无小事”的深刻诠释,是商业逻辑与人文关怀的温暖共振。 3元晚餐的定价,早已超越了商业利润的考量,成为一种社会责任的自觉践行。张俊玲的父母以22年蔬菜供应积累的信任为基底,接手面庄后延续了“薄利聚人”的初心;张俊玲在接过接力棒时,将这份责任升华为“守护街坊烟火”的使命。当食客们用“吃完浑身舒服”的朴实评价表达认可,这家小店早已超越了“餐饮服务”的范畴,成为社区情感联结的枢纽。
3元晚餐看似“赔本买卖”,实则暗含商业智慧。从最初为店铺引流的设计,到如今成为品牌符号,低价晚餐与免费小菜形成“高性价比”的组合拳,既解决了居民晚餐的刚需痛点,又增加了稳定的客群黏性。每日150碗粥的销量,印证了“以心换心”的商业逻辑:当商家将利润让给民生需求,顾客自然以口碑反哺品牌。
联谊面庄的案例,为城市治理与商业发展提供了新的启示。对政府而言,应进一步加大对小微企业的扶持力度,通过政策倾斜、租金减免等方式,帮助更多“联谊面庄”们抵御成本压力,让民生温度延续;对商家而言,需在商业利润与社会责任间找到平衡点,用“微利”守护“长情”,用“匠心”赢得“口碑”;对市民而言,更应珍惜身边的“烟火气”,以消费支持传递温暖。